从而使海洋酸化。所有上述效应还可以使地球暂时摆脱臭氧层的影响,强烈改变大
气圈的温室特性。外界的灾变所带来的致命的联合干扰作用,可以毁灭当时所有的
恐龙和半数其他属种。虽然人们对这一解释的细节尚存较大争议,但这一解释总的
来说似乎是合理的, 甚至被广泛接受。 当20世纪90年代早期,人们在尤卡坦半岛
“发现了据信是这样一次撞击事件的冲击坑的痕迹时,这一解释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了。
尽管有各种灾变事件的出现, 如果说地球的气候在过去1亿年以来只是变冷,
严格来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地球在自1亿年前演化至今的历史中,既有相
对温暖的时期,也有相对寒冷的时期,其中有些时期可延续数百万年(见图1.l)。
无论如何,曾经生活在海底的浮游生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可被用来估计这一地质历
史时期的海底水温。 在过去1亿年间, 海底水温似乎最多降低15t”才达到现今 0
“C左右的全球平均海底水温。 同时海平面降低了数百米,各大陆则漂移到现今的
位置。大部分内陆海洋消失了,有一部分残留至今日,如波斯湾,地表温度平均下
降了10C左右。大约在150O万年至2 00O万年之前,随着南极洲和南美洲之间的德雷
克海道的打开,南极洲开始发育永久冰盖。如前所述,有些学者推测,由于这一大
陆和洋底形态的地理格局的改变而得以形成的环南极洲洋流,使得以前曾抵达南极
洲大陆岸线的温度较高的洋流开始远离南极洲,而早先的这种暖洋流,则曾经阻止
现代南极洲那样的大陆冰盖的形成。另外一些学者则推测,是由于新生代大气CO。
浓度的降低,才使冰盖得以在南极洲大陆上逐步发育起来。倾斜的地球
大约200一300万年以前,覆盖北冰洋的永久冰盖已经形成,古气候记录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