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风化作用和生物埋藏作用,以碳酸盐沉积物形式来消耗部分的过量CO。。
因此,这就提供了一个消耗CO。的负反馈(起稳定作用),它使得气候不至于
变得过热。换言之,在几千万年(而不是数亿年至10亿年)的短时间尺度上,诸如
大陆漂移、火山活动及生物活动的速率的变化等因素的联合作用,或许可以使空气
中CO。 的浓度高达现代CO。浓度的5倍。伯纳及其同事们的模型预计,白玉纪中期
的CO。含量将数倍于现代的CO。含量。
在缺乏明确的直接证据的时候,上述描述与其说是经过合理的推敲而被证实,
还不如说是带有一定偶然性的自圆其说。如果愿意,你也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古气候
学者的饭后谈资。这也说明为什么当我们过于依赖未加验证的电脑模拟的结果时,
科学论争也就随之开始。不幸的是,除电脑模拟以外,还没有其他手段可以进行这
类“假如……那么……”的实验。奥妙就在于要向这些电脑问一些它们能够可信地
加以回答的问题,而这绝非是一种简单的技巧。
地球化学家们总是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从中生代到现代的互亿年以来,伴随
海底扩张速率的减慢, 大气的CO。含量也在降低。6 600万年以前的白查纪末期,
随着当时的恐龙及半数其他属种的生物的灭绝,海底扩张的速率开始变慢。
人们已撰写了大量文章来解释这些奇妙物种的结局,而有关恐龙灭绝的各种解
释既包括生物竞争、疾病及其他一些“内在”原因,也包括地球与一颗直径约10千
米的小行星或管星之间的巨大撞击。这样一次猛烈撞击所引起的爆炸可以将大量的
物质抛向大气圈,遮挡太阳光数月乃至数年之久,从而削弱地表的光合作用,在陆
地产生冰冻温度(所谓的小行星冬天)。碰撞的冲击波还使大气产生足够的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