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 种,按种子的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 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 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 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 生后代, 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 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 分离3:1的比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 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 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 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 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
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德尔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遗传原理。
1.分离定律。 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 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 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为为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 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 同数量的4种结合类型:DD,Dd,dD,dd。由于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 1的比例。 孟德尔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合 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 律。
2.自由组合定律。 对于具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 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两种配子 杂交后,子1代为YyRr,因Y,R为显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 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类型。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 有4种类型: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3:3;1。根此孟德尔发现, 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这一规律称为自由 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 经过8个的专心研究,得出了上述两上定律并写成一篇 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好友耐塞尔(一个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持下, 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尔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 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 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尔诺自然科学 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曾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 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 会至少同120个协会或学会研究会有交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 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 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 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 第一个是耐格里。他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 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植物学方面, 他是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且还给他写过进一 步说明论文的长信。 第二个是A.凯尔纳。他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在维也纳植 物园当主任。 第三个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学教授。第四个是威廉.奥尔勃斯. 福克,他是植物杂交方面的权威。第五个是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 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 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