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下一章 回目录
第二十四章 微生物猎人
——屡遭挫折的生物学家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Pasteur , 1822-1895)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法国科学家。 在五十年左右的科学生涯中,他从化学科学冲向生物科学的一个又一个领域,做出 了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而每一成果的问世,都程度不同的遭到一些人的种种反对。 在不屈不找的斗争中,巴斯德将自己的成果付诸于科学中践,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 医疗事业,最终战胜了反对者。
同素异构的发现和毕奥的怀疑
还在大学时代,巴斯德便开始了对化学结晶体形态和结构的研究。酒大循环酸 和异酒石酸两种晶体看起来完全一样,但前者有旋光性,后者则无。造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何在,化学界长期未能解决。巴斯德凭着一股“牛”劲和出色的实验才能, 想碰碰这个难题。
经过一段时间细心的显微镜观察和精心实验,巴斯德发现异酒石酸原来是两种 不同酒石酸晶体的混合。一种与普通酒石酸一样,结晶平面在右侧;另一种与之相 反。二者的元素构成和晶体形状完全相同,但却像左右手的手套一样,不能互相重 叠。巴斯德极其耐心地把两种晶体分开,分别制成溶液,比较其旋光性。结果发现, 一种溶液具有左旋光性,另一种具有右旋光性;若将两者等量混合,则复原为异酒 石酸,旋光性消失。巴斯德立即领悟到:同一物质可形成互相“对映”的不同晶体, 造成不同的旋光性;而异酒石酸之所以不具有旋光性,是因为它含有旋光性相反的 两种晶体之故。
巴斯德做出的这一发现对于认识结晶体特性和物质结构都有重大意义,立即引 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包括杜马在内的许多化学家纷纷表示赞同。但是,74岁的毕奥 教授却表示怀疑。
毕奥对石英、樟脑和酒石酸做过数十年研究。他曾经推测,结晶产生旋光性的 原因很可能是分子中原子排列的某种不对称性造成的。但是,自从他提出这个猜测 之后,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权威,都没能在实验 上加以证实。年仅26岁的巴斯德,一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居然声称在实验上发现 了晶体的不对称性,他怎么能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