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质时期地球上各气候与今日之不同,寒冷气候的冰川沉积物出现在亚热 带地区(如对澳洲、印度、南美和南非冰川遗迹的发现)等问题,他同样用大陆漂 移说法去阐述,认为是大陆曾经相对于它们现在的地理纬度发生过移动所造成的; 现有的冰川遗迹也不是什么山岳冰海上。这种现在看来很反常的现象,气象学是不 好解释的,而从大陆漂移的观点看,则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些与固定论的理论直接 悖谬的观点,更使魏格纳受到他的论敌的攻击。
为强化自己的观点,魏格纳还试图用一组说明格陵兰岛与西欧相对位置变化的 大地测量数据,来论证大陆漂移的事实。然而,适得其反,正是这组在当时条件下 难以测得精确的数据,为他招来最多的责难,并使其假说陷于更大的困境。
应该指出的是,《海陆的起源》虽然一度风靡全球,但有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 使魏格纳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直到1924年,他才接受了邻国(而不是自己祖国!) 奥地利盖茨大学授予的气象学和地球物理学正式教授头衔(这时,他已44岁)。不 久,一场更大的风波来临了。
1926年11月,美国石油地质协会专门讨论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这里在漂移 学说史上一次调子最低沉的会议。若把大陆漂移说比作一首乐章,那么这次会议后, 一曲悲凉的咏叹调开始了。会上,在14名权威地质学家中,只有5人支持,7人坚决 反对, 2个保留意见。反对者对假说持贬斥、歪曲的态度,甚至把它讥讽为“积木 游戏”;对出席会议的魏格纳本人进行诽谤和人格上非议。
此后,大陆漂移说便被认为是魏格纳狂想曲,而处于奄奄一息之中。科学的地 球观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了。
矢志不渝 挫而不馁
大陆漂移说得不到学术界的承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海陆固定 论的影响由来已久,传统学派的势力盘根错节;另一方面是由假说本身的缺陷或某 些细节证据不足造成的。
首先,要消除固有的偏见是十分困难的。权威们或者由于魏格纳的论证有错误, 就全盘否定漂移说;或者拉来其他学科的只言片语作为否定的根据;有的甚至不为 自己的理由提出任何说明就断然否定;还有一些浅薄之人竟因魏格纳原是气象学家 和天文学家,就把他提出的大地构造假说,看成外行的“左道旁门”而表示不屑一 顾。
然而,最使魏格纳苦恼的是,大陆漂移说对很多需要说明的问题,还缺乏应有 的证据。例如,他不能对地球的深层地震作出合理解释:既然硅镁质构成的洋底是 粘性可塑的,为什么还有深层断裂发生?既然大陆是由刚性岩石组成,为什么在美 洲陆地西漂而与太平洋洋底撞击时,发生褶皱的是大陆边缘而不是流体的洋底?… …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魏格纳当时还不可能对大陆漂移的机制作出准确判 断。在魏格纳时代,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只限于大陆的浅层,对其深部(包括深海 底)基本是一无所知的。因此,尽管他大胆地假设陆块漂移在流动的层面上,犹如 舟行碧波之中,却无法证明那股巨大水平力的来龙去脉。他试图用地球自转的离心 力和潮汐磨擦力去解释,但是,偌大的地球,怎能是这两种微薄之力可以驱动的呢? 后来发现的地球物理学原理,也证明上述两种力不能可引起大陆漂移。面对这个连 当时的地球物理学都无法解释的地学现象,魏格纳曾不无感慨地喟叹:漂移理论中 的牛顿还没有出现”。
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并不是硅铝层漂浮在硅镁层之上,而是包括硅铝层、硅 镁层和地幔上部在内的整个岩圈(地壳),在位于其下的大地幔软流圈上运动,才 引起大陆的水平移动。显然,地球陆块这种宏伟的漂动的力源,主要不是来自地球 外部,而应该来自地球内部本身。但是,更具有实质性的猜测,至今仍在探索之中。 而当年的魏格纳却为了冲出这阻滞科学前进的峡谷而寻找真理的激流,付出了巨大 的代价。他一面不懈地修改《海陆的起源》一书,并于逝世前一年出版了它的第四 次修订稿,一面顽强地进行科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