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所有卓越的科学家一样,魏格纳以他短促的一生给我们留下很多东西。大陆 漂移假说就是那许多财宝中最伟大的丰碑。不幸的是,这一光辉理论是在他长眼近 半个世纪并几经磨难后,才得以显其光华而被肯定。大陆漂移说宛如一首感情多变 的乐章,终于以它激昂的旋律,喷发出铿锵的音响。是它,拉开了现代地理革命的 序幕。
大胆猜测 惊世骇俗
1903年, 23岁的学者魏格纳的头脑里开始产生关于大陆漂移的想法。7年后, 他在世界地图上意外的发现,南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轮廓极其相似。次年,他又在 一本论文集里读到关于巴西和非洲间古生物有联系的文章。他对比了印度、马达加 斯加岛和非洲的地层构造,也同样得出某些对应关系。这些“偶然”的问题,像磁 石一样吸此他那善于深思的头脑。他凭着对气象学和天文学研究的经验,确认在自 然界中,偶然决不会无端产生,正像“简单”必然源于“复杂”一样。
于是,已经是气象学家的魏格纳,决心放弃攻研多年的气象学,选择了一个完 全超越自己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即揭开大陆生成和地球演化的奥妙。但是,这亲一 个既老已新的科学堡垒,对一个青年人来说,绝不是轻而易举能够攻克的,而且还 要承担身败名裂的风险。说它“老”,是因为早在2000年前就有人提出过类似大陆 漂移的想法,说“大地犹如在海上漂浮的大木筏,但当时还找不出任何证据。自大 西洋被测绘成图以来,关于其两岸轮廓的相似性更不断地启发人们产生大陆漂移的 想法,然而,都因为论据不足或者慑于传统的认识观念而不了了之。说它“新”, 作为气象学者的魏格纳,他需要掌握许多门对他都是生适适疏的学科知识。因此, 要建立大陆漂移假说, 一洗200年来古老的地学理论,除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外,还 必须有冲破传统观念的见识和胆略。
在这座科学险峰面前,魏格纳不愧是位坚毅的登山者。他不顾亲朋的劝阻,立 志钻研,1912年幕春,就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大陆的生成》,并在同年先后以 《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论地壳轮廓(大陆与海洋)的生成》和《大陆的水平移位》 为题,作了两次关于漂移说的演讲。但由于他的大陆漂移模式还很不完善,尤其是 强大的传统势力的抵制,使它一开始就受到能否生存下去的考验。当时对魏格纳的 演讲,既有火热的赞许,更有冰冷的嘲讽,它预示着一场漫长的科学大论战的序幕 已经拉开,魏格纳当然是论战的中心人物。
穷源竟委 反遭责难
《海陆的起源》一书,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一度风靡全球。世界不少 人专程到德国拜访它的作者。对这位敢于越雷池、闯禁区的青年学者深表钦佩。一 时间,魏格纳在汉堡附近的简陋小屋,成为当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地球物理学 家、生态学家朝圣的地方”。但是,这也为他带来巨大的压力,除了因为假说的论 证还不足以说服反对派而使他陷入苦苦求索外,还因为他那具有革命思想的利剑, 刺痛了地学界的“权威”们。他们坚持说,地壳运动仅仅是垂直升降,海陆的相对 位置在地球历史中是固定不变的。古生物学家也起来反对,他们用“陆桥”说解释 大西洋两岸生物种属相同的事实。这就是,认为在亚美两大陆之间,原有许多岛屿, 宛如连接两大陆的桥梁,使动植物可以从一个大陆越岛旅行到另一大陆,企图以此 说明古生物种类在海洋间的差异和大陆间的相似。魏格纳则认为,所以在南半球的 几块陆地都发现了早古生代同一种属的生物化石,是因为这些动植物曾经生活在同 一大陆(冈瓦纳古陆)的缘故。魏格纳还为此提出质问“难道裸子植物的种子会依 靠风力而远涉重洋?难道会相信一个“陆桥”就可以进行物种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