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乾净。人籁已起,人事
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噪杂,最博爱的人
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静。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
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
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的”感觉;虫鸟鸣
噪,反添静境。雪莱诗《赠珍尼——一个回忆》(To Jane--A Recollection)里,描
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柯律立治(Coleridge)《风瑟》诗( Eolian
Harp)云:“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
可。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
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悔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
阳都是静悄悄的(Dove il sol tace)。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
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
见了良心的微语(Still small voice),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
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
寂不作声,反欠自然。例如开会前的五分钟静默,又如亲人好友,久别重逢,执手
无言。这种寂静像怀着胎,充满了未发出的声音的隐动。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
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