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此处"不封"作"不积土为坟"解,据《周易正义·系辞下》孔颖达疏"不积土为坟,是不封也";"不树"作"不植树或树碑以为坟之屏蔽"解,据《尔雅·释宫》"屏谓之树",即"树"是树立屏蔽,非植树,这里是两用(既指植树,又指树碑)而意译之。孔子"因陵为坟,不封不树"可有两层意思,一是孔子一贯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就是说在礼仪问题上,反对奢侈浪费,提倡朴素俭约;在治丧问题上,反对仪文形式,提倡情真哀切;上面的话正符合这种精神。二是这样做,正可以不占用良田,不影响农业生产。
(二)在手工业上主张招徕"百工",按各人劳动成绩付给工资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自古以来特别自西周以后即已明确了以农立国的国策,工业(主要是手工业)虽然已经逐渐开始被重视③,但是和农业相比,毕竟还处于次要的地位。当然,和重视农业成果而又轻视从事农业劳动的庶民和农奴等"小人"一样,对待手工业的情况亦复如此,即一方面重视和享用以至夸耀手工业创造的各类精美豪华的产品(包括官殿、礼器、服饰、用具等等),另一方面却又贬低手工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孔子比较重视手工业,并把"来百工"列为治理"天下国家"所必须遵循的九条原则("经")中的一条①。因为他知道,除了依靠农业提供粮食外,还必须依靠各种手工业工匠发展各类手工业,这样才能使必要的手工业产品富足起来,满足生活(首先是贵族的生活)、生产和战争武器的需要,所以说"来百工,则财用足"②。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沿袭西周以来手工业生产经验的积累和发展,手工业已有很大进步。当时的手工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官工业,一类是亦农亦工"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业,一类是私人专业手工业。孔子所提出的"来百工"看来主要是就第一类官工业而言。所谓官工业,就是为贵族统治阶级的服饰、礼器以及豪华生活奢侈品和作战武器的制作而设在王宫内的工场作坊。凡是国内具有一定专业技艺的各类工匠,都被官府无条件地征用,按专长分工作业,"处工就官府"③的总称为"百工"的各类工匠,"言百者举大数耳"④。所有官工都在各类工官(相当于现在的工头)的严格管辖下劳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人身自由。他们不仅生活待遇很差,而且社会地位很低,不能和自由民并列,即《礼记·王制》所说"出乡不与土齿":士是自由民,齿是并列,意即离工场外出不得和自由民行坐相并列。由于工作时间长和饩廪(实物工资)微薄,加上各级工官的克扣剥削,许多工匠不得不寻找各种机会逃跑,所以百工的队伍很不稳定。孔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百工",以便使封建贵族国家通过百工生产向达到"财用足"的目的。孔子提出"来百工"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饩廪称事",就是废除各级工官对百工的克扣剥削,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使他们取得应有的合理报酬。孔子认为,这样百工队伍就可稳定了。"饩廪称事"这句话,出自《礼记·中庸》,原文如下:"日省月试,饩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大意是说,要逐日逐月地考查百工工作的勤惰,做到发给每个工人的工资口粮(饩廪)的数量和他工作成绩的好坏相一致。这样做,就是为③例如灭殷建周之初,鉴于殷俗酗酒之弊,乃严禁饮酒,饮者常处以极刑,唯独"百工"例外。周公曾下令对"百工"饮酒者"勿庸杀之"(《尚书·酒诰》),目的是为了利用他们的技艺创造财富,充实国用。周公如此重视手工业的作用,自然对孔子影响很大。
①《礼记·中庸》说:"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相传《中庸》系孔子之孙孔(子思)所作,主要追述孔子遗言,其基本精神和孔子思想相一致。(文中着重号系作者所加)
②《礼记·中庸》。
③《国语·齐语》。
④《周礼·考工记·疏》。
了劝勉百工努力把工作做好①。在一定意义上讲,"饩廪称事"相当于现在的"按劳付酬"。在两千余年前的春秋时期,超经济剥削盛行,孔子在关于手工业工匠(百工)的工资(饩廪)问题上,能够提出"饩廪称事"的主张,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明确地提出了反对残酷的超经济剥削,主张在当时条件许可之下合理地付给百工以应得的工资("饩廪称事")。这在现在看来,已是普通人都懂得的常识了,但即·278·孔子评传使是现在,真正地而不是歪曲地彻底实现"按劳付酬"("饩廪称事"),不仅在实践上,而且在理论上都尚非已经完全解决了的问题。在两千余年前的封建社会里,领主贵族阶级对人民的残酷的超经济剥削是"民三其力,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而三老①冻馁。??民人痛疾"②,这就是说,当时的情况已严重到农民的劳动果实三分之二归公,自己只能以三分之一(再加上其他各种层层剥削,实际上连三分之一也得不到)维持衣食,公家粮库的粮食腐烂,而老人冻馁,??人民痛疾。百工的情况自然不会例外。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张"饩廪称事",自然是切中时弊的。孔子在对工人工资待遇问题上主张的相当于现代"按劳付酬"精神的"饩廪称事"这样的办法,不能不说在当时是有先驱意义的。
一个生长在封建社会同时又一心一意地维护这个社会的制度的人,如果不是抱有"泛爱众,而亲仁"③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能够透过时代的、社会的重重阻力而提出这样的主张吗?"饩廪称事"和"按劳付酬"这两个相隔两千余年各带有自己时代特点的不同提法,谁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在出发点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这就足以显示出孔子这一主张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了。
①孔颖达《疏》对这几句话作如下解释:"饮食粮廪,称当其事,功多则廪厚,功小则廪薄,是所以劝百工也。"(《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①"三老"的"三"字,注家无定解,有的说指农、工、商三类老人,有的说上、中、下三类老人,似欠妥。古时"三"常作"多"字解。这里泛指"老人"义亦通。
②《左传·昭公三年》。
③《论语·学而》。
(三)在商业上主张废关卡,统一度量衡,制止伪劣商品
在孔子时代,"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的思想,虽已开始萌芽,尚不严重。但全部《论语》找不到孔子贬低和轻蔑商业的言论,像对樊迟"问稼"、"问圃"那样的鄙视性言语一句也没有。特别对年轻时曾经营过商业活动的管仲①,仍褒扬他后来的功绩是"如其仁,如其仁"②。对他的学生子贡经商,成为巨富③,孔子赞扬说"端木赐(即子贡)不受约束,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屡屡猜中"④。即此二例,就可以说明孔子对儒生经商并不反对。不仅如此,他还批评鲁襄公时仕鲁的臧文仲有三不仁,其中一不仁就是臧文仲置六关⑤向行商·280·孔子评传收税。后来孔子说服鲁襄公废除六关,目的是为了方便商贾和行人。这反映了孔子当时已有商业上不收税和少收税的开放性自由贸易的想法。他还提出"谨权量,审法度"①的统一度量衡的主张②,这对于稳定和发展商品流通,革除商品分量尺寸上弄虚作假的弊端是必要的前提。至于严禁市场中擅自抬价,更是端正经营作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正确主张和措施。所有这些,在孔子仕鲁任中都宰和小司空期间,大概都曾付诸实施,结果是:"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鬻六畜者饰之(矫饰外表一作者)以豫价(豫作班解,豫价即诳抬物价──作者)??三月,则鬻马牛者不豫价,卖羔豚者不加饰。"③整治三个月,成绩斐然如此,即使可能有点溢美之处,不能说没有一定事实根据。孔子还主张"器不雕伪"④。这句话对市场商品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问题,即如何对待实用与形式和真与伪的问题。孔子主张的"器不雕伪"实质上就是提倡商品的外观要服从实用,并严禁以伪乱真。如果略有不足之处的话,就是他过分强调"不雕",假使再补充一句"雕不过质",即外观的美不应超过实用的质,那就更好了。但我们也不宜求全于古人,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器不雕伪"的主张,已很值得我们借鉴了。
①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自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②《论语·宪问》。
③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载:"子贡??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后儒多以孔子谈的"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两句话是孔子表扬颜渊而讥讽子贡。如汉儒王充《论衡·知实篇》就认为"赐不受命"句是孔子"罪子贡善居积"。其实这些都是迂腐之见,曲解孔子。实际情况是春秋时期商业已有很大发展,而所有的商人巨贾都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此点和士阶层的儒者也很相似;且有的商人新贵己以币帛聘享诸侯,结交国君,出仕朝廷(子贡即为一例),而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孔子对商业采取了较现实的态度。因此,对"赐不受命"一语,不应认为是对子贡的讥讽而同样是褒词。
④见《论语·先进》。
⑤《孔子家语·颜回》原注:"六关,关名。鲁本无此关,文仲置之以税行者。"①《论语·尧曰》。
②这里"谨权量,审法度"的意思,就是谨慎审定衡量轻重(斤、两)的秤具,衡量容量(斗、升)的容具,衡量长度(丈、尺、寸)的量具。"法度",不是政治法律的概念,而是指衡量容量的容具。这句话用现代语讲,就是严格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③《荀子·儒效》④《孔子家语·相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