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消费上主张依"礼"而行。既反对奢侈,又反对吝啬
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结果,有怎样的社会生产和分配,就有怎样的消费。前已指出,春秋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一方面各级贵族及其臣僚组成的等级森严的统治阶级(包括有些士在内),他们不参加生产劳动,但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过着豪华的或富裕的生活;另一方面广大庶民包括农奴、自由农民和百工在内的被统治阶级,他们承担了全部社会生产劳动,劳动的成果通过统治阶级以各种形式的横征暴敛绝大部分彼剥夺,留给他们的只是勉强维持温饱,有时连温饱也难以维持的贫困生活。这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情况。因此,孔干谈的消费问题实际上主要是统治阶级内部如何分享从劳动人民剥夺来的财富问题,与广大被统治阶级──劳动人民关系甚少。而历代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总要以一定的温情脉脉的伦理道德观念美化他们的残酷剥削行为,一以自慰,同时安抚被剥削阶级。例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①,实际就是从生产关系和消费关系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伦理概括,这样就可以使统治阶级安于奢侈生活和被统治阶级安于贫困生活。从而使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得以稳定和安宁。孔子在消费问题上的许多主张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产生的。
首先孔子企图用来做为消费分配标准的是"周礼"。用"礼"作为消费的准则,就是规定统治阶级内部尊卑的消费等级,包括衣。食。住、行的各种消费,都要以此为准。庶民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实行这样的礼,所以《礼记·曲礼》上有这样的话:"礼不下庶人。"①孔子曾试图将庶人包括在礼之内,即"礼下庶人",他所说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实际上当然行不通。因为孔子所面临的正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贵族内部以及整个社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孔子所要坚持的"周礼"的规范与约束即使在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也已经失效。孔子自己就遇到许多违"周礼"之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要固守以不合时宜的"周礼"作为贵族阶级消费分配的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庶民则更谈不上了。虽然如此,他有些关于消费的主张还是值得注意和借鉴的。一是生活消费上知足的主张。关于知足的主张,有人误解为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消极的意思。其实,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的原意是从积极方面着想的。他认为,一个知识分子(士)在物质生活上不必要求过高,在学习上和事业上则应严格要求自己。例如在学习和事业上,他说"学而不厌"③,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④。在事业上当时的人称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就是经济思想说他是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人。他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业、学习上,而不要把精力过分用在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上。以至影响到学习与事业的进取,这怎能说是消极呢?如果说孔子在消费①《札记·中庸》。
①《礼记·曲礼》郑注:"为其遽于事,且不能备物。"意思就是他们生活贫困。无实行贵族才能做到的"周礼"所规定的物质条件。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宪问》。
上知足的话是专对劳动人民而言,要劳动人民满足于生活的饥饿状态,那当然是不对的。但孔子这里主要是对知识分子(士)而言,要求知识分子学习上刻苦,事业上求进,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所谓生活消费上知足,在现代意义上讲则是以能够保证必要的健康为前提。
二是既反对奢侈,又反对吝啬的主张。孔子对整个贵族统治阶级(包括土在内)是一贯反对生活消费上的奢侈行为而提倡节俭的。例如.礼和丧在当时被认为是头等的大事,对于这种头等大事,孔子也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①。意思就是说,即使举行隆重礼节这样大事,与其耗巨资讲排场,还不如采取节约俭朴的方式更好;举行丧祭,与其形式上仪礼齐备,不如内心真正悲痛更足以表示哀思之情。其他衣、食。住。行等,也主张所有贵族(包括士在内)要节约,力避奢侈。例如,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下孙也,宁固"②,意思是奢侈豪华就显得傲慢,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但与其傲慢,不如寒酸。又如孔子赞扬子路说:"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③意思就是说,芽破旧的丝棉袍与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不感到羞耻难堪的只有于路这样的人。另外,甚至帽子这样的小事,孔子也很注意。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
吾从众。"①这里说的是戴帽子,按照周礼规定应该戴麻制的帽子,但麻制的帽子费工、费事、费钱,当时有一种用黑丝织的帽子比较省工、省事。省钱,孔子就赞成采用丝制的帽子。但他认为俭约应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变成吝啬,他也是反对的。孔子自己是一个慷慨的、助人为乐的人,例如,大概在他做大司寇时,他命弟子原思做他的管家,孔子给其粟九百(量不详──作者),原思嫌多推辞,孔子叫他不要客气,如果他用不了,就拿去帮助他乡里的穷苦人就是了。原文是:"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日:'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②因为孔子是助人为乐的,所以对吝啬采取非常严肃的态度,并加以反对。例如,周公是孔子最崇拜的人,而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完美的才德,如果犯有骄傲。吝啬的毛病,他的完美才德也就被淹没了,其他也就不值一观了。原文如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③不仅如此,孔子还把吝啬提到从政"四恶"之一:"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④",意思是说,如像给人以财物,当第七章经济思想给的时候又很吝啬就叫做小气的守财奴。
三是赞成不违礼的合理享受。孔子常用周礼和义来约束人们的生活消费,认为生活享受不能违反礼的规范和义的准则.但并不是只讲礼义,不关心物质,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子罕》。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泰伯》。
④"有司"是贵族阶级官吏的一般称呼,多用于管财务。所谓"四恶"即"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论语·尧曰》)这里讲的有司显然是贬词,因此以"守财奴"(有司)表之。
例如他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①,说明他在吃的问题上也是满讲究的。其他方面也如此,只是不要超过礼所规定的一定限度而已。当然,周礼规定的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享受标准的高低,悬殊很大,现在看来并不合理,但当时孔子认为,有个标准(限度)总比漫无限制要好些。如果把这个标准调整得更公正些,更符合前面谈过的义利之辨的积极措施,那就更合理、更有现实意义了。
①《论语·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