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人清代以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陆士云和韩子重等人,对贾谊祠"修葺更新"过一次。康熙四十年(1701)贾谊后裔贾仲儒为长沙通判,捐银百两,买民田六石三斗屯田三石,给僧掌管,输税召佃收租,以为香火僧食,并令僧岁时修理,使庙宇常新。乾隆二十四年(1759)又重新修过一次。嘉庆二十二年(1817)湖南布政使翁元圻又出廉二百五十两生息,供春秋祭。嘉庆二十五年(1820)阳湖左辅任湖南巡抚,他发现贾谊祠之守僧不仅贪污祠田收入,而且在祠字附近修建商店,祠内余房则囤积商货,招引流寓;加之祠宇庭除芜秽,丹漆剥落,颇为荒凉,于是便"屏逐住僧,毁僵扩基,迁龛他寺,以复规制"。并筹款兴修,"建高缭曲郎覆井亭,卫栏楯,余则扫除缮完而垩饰之"。同时利用祠中余房和祠田收入,增设义学两所,每听课童子十八人(《长沙贾大傅祠志》卷二)。光绪元年(1875),巡抚王文韶倡议重修贾傅祠,官绅捐资,粮储道夏献云董其役。这次修建贾傅祠规制仍旧,门二重,堂二进,第一重门上署"贾太傅祠"四字,第二重门上署"贾太傅故宅"五字;堂则一为"治安堂",一为正殿,殿内供贾太傅位。祠内左侧为"贾公井"。祠外右侧为蔡周二公祠,蔡指蔡道宪,周指周二南,皆明末死于农民起义的地方官;左侧为"清湘别墅",内有怀忠书屋、忠雅楼(专祀屈原)、大观楼、小浪沧馆、佩秋亭、寻秋草堂、荷池等景观,环境颇为幽雅。这次重修,还将祠内义学移府学侧。至此,贾傅祠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以后的境况便是江河日下了,不仅未见重修的记载,而且在抗日战争中被国民党人自己放的一把大火与大半个长沙同遭毁灭,唯贾谊一尊塑像得免于难。贾太傅祠在长沙市太平街太傅里,目前仅存不足四十平米的正殿一间,破瓦残墙,荒凉不堪。殿内只有空龛位一坐,雕像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破坏中不翼而飞,据说贪财者将它偷去是为了刮取其身上的一层薄薄的金粉。目前该殿已作太平街居委会的幼儿园。附近的居民说,太傅过去是教小皇帝的,现在中国的"小皇帝"在此受教育,也可谓得其所哉!
(二)后人对贾谊及其故迹之歌咏
对于贾谊其人、他的故宅和贾太傅祠,古往今来咏怀、瞻仰和凭吊者不绝;无数迁客骚人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文章或对联,仅《长沙贾太傅祠志》中所录者就有两百多首。就作者之时代来说,上起魏、唐,下迄晚清。就内容来说,有咏其人、咏其宅者,也有咏其祠中一物一景者。作者除了中国的以外,还有越南友人。这些诗文绝大多数都对贾谊的人品和成就充满了崇敬和怀念之情。
西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有云:"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唐人郑愔在《哭郎著作》中有云:"诗礼康成学,文章贾谊才。"这都是对贾谊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杜甫在《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中有云:"官序潘生拙,才名贾傅多。"在《发潭州》一诗中云:"贾傅才未有,诸公书绝伦。"张九龄在《酬王六雾后书怀见示》中有云:"更怜湘水赋,还是洛阳才。"宋之问在《登粤王台》中云:"迹类虞翻在,人非贾谊才。"白居易在《江亭夕望》中云:"争取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李商隐在《贾生》中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李群玉在《读贾谊传》中云:"卑湿长沙地,空抛出世才。"这些都是对贾谊才能的极力推崇,深叹其人才难得。
有些诗人则极力推崇贾谊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爱国热忱。如白居易《读史》诗云: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惶未忍决,绕宅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泪罗恨,未抵长沙深。
在白居易看来,乱世出英雄,产生出忧国忧民的思想家和诗人,这是正常的现象。贾谊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生长在和平时期,却能看出正在酝酿着的许多社会矛盾,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可是他的很多建议当时却不能为文帝所接受,所以他比屈原更加感到遗憾。王安石在《贾生》诗中有云: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这也是对贾谊爱国热情的高度颂扬。他又在《即事》诗中说:怀王自坠马,贾傅至死悲;古人事一职,岂敢苟然为。
哭死非为生,吾心良不欺;滔滔声利间,绛灌亦何知。
这则是对贾谊高度政治责任感的极力赞颂。
正是出于对贾谊才华和爱国热忱的敬佩,所以许多诗人也就对贾谊的不幸遭遇表示无限同情。例如唐人戴叔伦在《过贾谊宅》中云:一滴长沙地,三年叹逐臣;上书忧汉室,作赋吊灵均。
旧宅愁芳草,西风荐客萍;凄凉回首处,不见洛阳人。
清人袁枚在《再题贾太傅祠》中有云:尽把封章奏玉阶,一时绛灌口难开。
经生汉代知多少,屈指谁为王佐才?
多情容易损年华,一哭梁王寿竟差;若把湘兰比君子,春风只发二分花。
由于对贾谊的遭遇感到不平,所以有些诗人便怨及汉文帝及绛灌等大臣,有的甚至直斥社会的不公正。例如唐人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中有云:三年滴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