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正摇落,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者并不否认汉文帝为"有道"之君,但批评他"恩犹薄",不该把贾谊放逐"天涯"。清人朱前冶《贾公祠》中所谓"汉文推有道,知人未云哲",亦是此意。明人杨基在《奉使湖广过长沙赋诗吊贾太傅》中云:才高众所妒,年少众所轻。
奈何文帝贤,而乃滴贾生?
刘炎握乾运,宽大易暴赢;涵濡三十年,孰不谓政成。
生乎胡不祥,痛哭涕满缨?
外防夷狄好,内谨七国争;礼乐与风化,无一不可行。
帝心未易遑,逆论乃拂膺。
这是说文帝还是想用贾生的,只是因为大臣的"逆论"才使贾谊被谪。清人袁枚《长沙谒贾谊祠》中所谓"道大功臣忌"、秦瀛的对联"绛灌亦何心,孤负五百年名世"等句,亦是把责任归咎于大臣。唐人刘禹锡则进一步,把贾谊的怀才不遇归咎于社会的不公正。他在《咏史》中说: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清人涂宗瀛的对联"属文吊泽畔忠魂,蹇驴骖乘,良骥服车,怀古益伤今,异代英贤同一慨",也与刘氏有同感,都是认为贾谊不遇,是由于社会方正倒植,阘茸尊显,谗谀得志的必然结果。
还有一些文人在咏贾谊的某些遗物时,结合其遭遇加以发挥,也颇有特色。例如清人刘元熙在《贾太傅古井歌》中云:贾傅祠前有古井,下阔如壶上如颈:临街傍宅千百年,苍苔满甃沉云冷。
世阅沧桑并不移,津枯润揭无穷期;洛阳年少好才子,井谍不食我心悲。
汉文贤与成康比,夜半前席诚勤矣:治安不问问鬼神,万言不值一杯水。
湘流却绕长沙城,辘轳一转秋风生。
至今窾坎鞺鞳井中水,如听当年痛哭太息声。
诗中"井渫不食"一语出自《易经·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高亨在解释这句话时说:"爻辞作者言:井水清洁而人不食,犹贤人有清德美才而国王不用,此乃我心悲痛之事。井水可以汲,犹贤人可以用,国王明察,能知贤而用贤,则王与臣民俱受其福矣。"(《周易大传今注》第404 页)《易传》这段话,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引用以评论屈原的遭遇,并得出"王之不明,岂足福哉"的结论。这也是刘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李元度在他的《贾太傅井记》一文中,另发挥了一番新意。他说:"应助云:'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后汉李尤作《井铬》,遂阐其义曰:'法律取象,不概自平。多取不损,少取不盈,执宪若斯,何有邪倾。'旨哉言乎,于贾太傅之学若冥契焉。史称贾生明申商,又所陈一制度,定官名,更秦法,诸策莫不有节制之义。然则慕效贾子者,观于井固可得其大凡哉!宜乎流泽孔长,历二千余年不改也。"(《长沙贾大傅祠志》卷二)这段话既反映了作者对贾谊思想的看法,也表达了他希望人们在瞻仰贾谊遗物时应得到怎样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诗文中似乎还保留了民间某些关于贾谊的传说。
如贾谊饮松醒酒即其一例。杜牧在《送薛种游湖南》一诗中云:贾傅松醪酒、秋来美更香。
怜君片云思,一去绕潇湘。
李商隐在《潭州》诗中也提到此酒:潭州官舍幕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