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认为,"七"制拟作尽管风格上各具特点,但除了《七厉》一篇外,都陈陈相因,"义睽""辞驳",并不可取。这种倾向,扬雄早指出过;崔骃也说过"义不足而辩有余"①的意见。
第五,傅玄写过《七谟》,今存几段佚文;据叶德辉《傅玄集》卷三所辑,似尚有《七体》、《七社》二篇。②刘勰评论中没有举及傅玄之作,大概认为其作品缺乏特色。
说明以上五点后,我们可来看傅玄的观点。从总的倾向上讲,傅玄论"七"作,侧重在形式人面,与刘勰重文义的倾向有别。他主要是从创新与风格两方面分别立论的。
在创新方面,傅玄认为:《七发》以后,张衡的《七辩》、王粲的《七释》是成功的。而曹魏时期普遍的看法是:傅毅《七激》为"工",王粲《七释》为"妙"。傅玄不赞同前一看法,批评《七激》"未尽善",称道《七辩》够得上"工"。据《后汉书》本传讲,傅毅《七激》是讽汉明帝求贤的。但《七激》完全由《七发》拟写而来,了无新意不说,还缺乏新的表现特色,所以傅玄对它评价不高。这与后来刘勰的看法不相同。张衡《七辩》则通过七人分别劝说"无为先生"由遁世而觉悟的过程,写出了追慕神仙与有益圣治的道理,要比宫室、滋味、音乐、女色、舆服方面的享受,更能力"无为先生"接受。这样写,傅玄以为是"精巧"的,"非张氏至思"不可能达到的,因而说它"工"庶几相似。
在风格方面,傅玄认为:汉代崔骃的《七依》具有"卓烁一致"的特点,张衡的《七辩》具有"缠绵精巧"的特点;魏时曹植的《七启》具有"奔逸壮丽"的特点,王粲的《七释》具有"精密闲理"的特点。这几篇作品"扬辉播烈","陵前而邈后",可谓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傅玄的概括与后来刘勰总结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略去了傅毅之作不提,未及马融《七厉》"义正"之长。
应该指出,"七"制之作都是为封建统治者宣扬"德威"的作品,在艺术上铺张夸丽。傅玄也以赞许的口气讲到,"恢大道"、"托讽咏"是这类作品的本色,说明"宗经"是前提;但是写法上毕竟是"精巧""壮丽"的,远非雅颂、典谟之古朴可比,傅玄如此大加肯定,又反映出他对"通变"的认同。
2.论赋体中"连珠"之作"连珠"在《文选》中,也是独立一体。其实它也是辞赋,特点是理论、比喻、事类相结合,而且体制短小。
同论"七"一样,首论"连珠"者,亦是傅玄。其《连珠·序》曰:所谓"连珠"者,兴于汉章帝之世,班固、贾逵、傅毅三子受诏作之,而蔡邕、张华之徒又广焉。
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贤者微悟,合于古诗劝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睹而可悦,故谓之"连珠"也。
① 见《艺文类聚》卷五七。
② 叶本由原本《北堂书钞》卷四三、卷一一九,《太平御览》卷四六四辑得零星佚文,是否"七"作,不能十分肯定。
班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最得其体。蔡邕似论,言质而辞碎,然其旨笃矣。贾逵儒而不艳,傅毅文而不典。(《全晋文》卷四六)
关于这篇序文,也需说明几点。
第一,此序的写作时间,亦当正始中,似早于《七谟·序》。序中论及之作者,均为东汉文人。其中张华,容易使人误会,以为是西晋之张华(232-300)。其实不是。因为序中是将"蔡邕、张华"并列而称的。《后汉书·蔡巨传》讲,灵帝光和元年(178 年)七月,灵帝召间灾异事,蔡巨、张华均为议郎,应诏对答。可见,灵帝时这位"张华",正是傅玄所指的张华。此"张华"于《后汉书》无传,亦无诗文留存,但他曾写过《连珠》。至于晋代张华,比傅玄小15 岁,又死于傅玄之后,即便傅玄将他与东汉蔡邕并称,姑且不说如此行文不合惯例,主要是不能称呼生人以"之徒",这是讲不通的。而且,晋张华存文中也没有《连珠》文。因此,傅玄序中的"张华"是东汉灵帝时人。"张华"的疑问说清了,序文的写作时间就好确定了。此序论的是几位东汉文人写作《连珠》的情形,主要的对象是班固、贾逵①、傅毅,而蔡邕、张华是引来作补充的。这应该是傅玄于东观修史时"评断得失"的意见之一。
第二,序中所称班固等三人"受诏作"《连珠》事,史书无载,傅玄或有所据。
第三,序中"兴于汉章帝之世"中"兴"字,当作"兴盛"讲。"兴"或作兴起,或作兴盛,均可。罗根泽先生举沈约"《连珠》之作,始自于云"(《注制旨连珠表》,几《全梁文》卷二七)、刘勰"扬雄肇为《连珠》"《文心雕龙·杂文》)等言论,及扬雄现存《连珠》之作的情形,认为"沈说是,傅说误"①。其实,傅玄不是从渊源演变方面作总体考察的。班固的题目是《拟连珠》,傅玄不可能不顾,他当然清楚班固只是拟作,班固之前有扬雄始作。
第四,傅玄未及东汉人的全部《连珠》作品,不提曹魏时期的这种作品。如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杂才》篇举到的东汉杜笃、刘珍、潘勋,除刘珍之作今不存外,杜笃、潘勖今尚可见题下佚句。至于曹魏时曹丕有《连珠》、王粲有《仿连珠》,今尚较完整可见。
第五,傅玄所及几位作者,唯班固的《拟连珠》完整。蔡巨之作有散怯现象,不尽完整;贾逢之作仅存怯句,傅毅、张华之作全佚。
以上是需要说明的几点内容。接下来再看傅玄之论。他通过解说"连珠"的特点,具体评论了东汉一代几位作者的得失。
最值得注意的是,傅玄提出了形式美的问题。他要求作品"可悦",而不仅仅是儒家说诗中可以"兴、观、群、怨"的单一政教面目。所谓"辞丽"、"弘丽"、"喻美辞壮"云云,强调语言要修饰;所谓"历历如贯珠"、"言约""易睹",讲的是风格体制的特点。后来,沈约才讲"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也"(《全梁文》);刘勰也讲"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杂文》篇)。沈、刘之论仍然是重复了傅玄① 贾逵(30-101),是东汉明帝、章帝、和帝时的著名学者。汉末魏初,还有一位贾逵(174-228),乃贾充之父,此处所指,是汉章帝世之"贾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