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见《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第153 页。此议前人亦发,如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连珠》曰:"傅玄乃云兴于汉章之世,误矣。"得出的结论,并没有新的发明。傅玄关于"辞丽""可悦"这一美学思想的提出,显然是受到建安文学趋向同采华丽这一新风尚的影响的结果。傅玄之前,曹丕提出了"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傅玄之后,陆机论创作过程,强调立意"尚巧"、修辞"贵妍"(《文赋》)。傅玄的观点正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点。
还值得注意的是,傅玄指出了纯文学作品在反映思想倾向时不同于论说文的特点:"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不错,古诗有"劝兴之义",古今中外的所有文艺作品都有倾向性,但是作者不要特别在作品中指出自己的思想见解,却是创作的要义。①傅玄明晰地将这一要义表达出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卓识!"假喻达旨",让人"微悟",不要将"辞丽"之体写成"似论"之作,这是很有创见的文学思想。在傅玄之前,似乎没有哪位中国古代作家、评论家如此说过。这就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至于傅玄根据自己确定的原则,去评论几位作者作品的得失,却有不够如实的地方。因为贾逵、傅毅的作品已难论,是不是如傅玄所说的那样,或"儒而不艳",或"文而不典",我们不能肯定。但是,班固之作完整,蔡邕之作较完整,特别是从班固之作中,我们看不出如傅玄所讲的那样"最得其体"的特色。钱钟书先生指出,班固等"所作此体,每伤直达,不甚假喻"①。试看班固《拟连珠》首章:臣闻公输爱其斧,故能妙其巧;明主贵其士,故能成其治。
如果把这样质木露骨的文字誉为"喻美辞壮,文章弘丽",那显然不合适。
3.论七言诗始作傅玄《拟<四愁诗>·序》曰:张平子作《四愁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聊拟而作之,名日《拟<四愁诗>》。(《全晋文》卷四六)
在傅玄生活的时代,七言诗这种形式已经有人创作了。曹丕的乐府诗《燕歌行》就是例子。曹丕用的是乐府题,有人推测汉乐府中此题用七言,但今天无从证实。傅玄当时应该看到过曹丕此作。他只是在拟写《四愁诗》时,指出张衡之作为"七言类"。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早言及七言诗始作的文字记载。这个问题在傅玄之前或同时代的文人里,再无其他人道及。后来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萧于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才提到张衡《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艳发"、"华篇"的事实,①这比傅玄所议要晚得多。钟嵘《诗品》专论五言,不及七言。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重点讲五言,谈到"三六杂言",竟不提七言,实力缺憾。
除了首议七言诗存在的意义外,傅玄此序值得注意之处是,他还批评了张衡《四愁诗》"体小而俗"的缺点。张衡《四愁诗》四章,每章七句,故"体小";表现的是缠绵的爱情,近乎民歌,有悖于屈原骚体的传统,故"俗"。曹丕的《燕歌行》15 句,也是一首情诗。傅玄是否对曹丕诗也不满,无法判断。他的拟作的情形是:每章12 句,成偶数型;将单一的思美人或念游子之① 参阅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 年11 月26 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454 页。① 《管锥编》第三册,第1135 页。
① 沈约曰:"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 "萧子显曰: "桂林湘水,平子之华篇;飞馆玉池,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情,赋予了"多念心忧世"的新意。他以为张衡诗不尽完善,只是"六言类",不能许以"七言诗";他的拟作是想有所改进。这番用心,古今评论家没有注意到,这里特加发明。
总之,傅玄言及辞赋中"七"、"连珠"之制的写作特点,议及七言诗的始作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均为首发之论;他评论了一大批前代前辈作者作品的得失,概括了各自的风格特征,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大多中肯合理,因此,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一书认为:《七谟·序》、《连珠·序》、《拟〈四愁诗〉·序》,"说明某种文体的得名缘由、发展源流,列举和评骘作家作品,概括体制风格特点",这跟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谓"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宗旨,已早见"具体而微"的意向,在文学批评史上,这是"大辂椎轮,不应忽视的"的事。很可惜,傅玄的这些始发之论,以往很少受到中古论者的充分注意。
无疑,傅玄这些具体评议的意见,正是他"宗经"、"通变"的文学思想的反映。同时,更应该指出,傅玄的全部创作,包括他的政论文,也都体现着他的文学思想倾向。因此,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文学思想,必须兼及他的作品。罗宗强先生说:"离开了对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仅只研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史,对于文学思想史来说,至少是不完全的。这种研究方法不仅不完全,有时甚至是不确切的。"①他提出必须结合文学作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学思想。就是说,作品不能被忽略。我们十分赞同罗氏这一卓见,并认为,不仅研究文学思想史应该如此,而且考察一个作家的文学思想也应该如此。
(三)附议:傅玄不是太康作家
在讨论傅玄作品之前,有必要先说清傅玄应归入哪一作家群的问题。这里稍加辨明。
除了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将傅玄当成晋初作家外,其他文学史著作都把傅玄计入西晋太康作家里讨论。我们认为:晋初说不准确,太康说不正确。
拙文《傅玄是太康作家吗?》②曾指出,傅玄是一位典型的魏晋之际的作家,其实列入正始作家里讨论更有道理。原因是:第一,傅玄没有活别太康年间(280-289 年);第二,傅玄与正始作家是同辈人,"竹林七贤"中只有山涛、阮籍稍长于傅玄,其他丑人均小于傅玄;第三,傅玄今存作品中常为论者称引的一些乐府诗作,大都完成于人晋之前,即应属曹魏时期的作品。这三点里,前两点是清楚的,无须多讲。至于后一点,还有必要说明一下。不可否认,后世论者习惯上将傅玄当成大康作家论列,是受了"钟峰、刘勰的影响。钟嵘《诗品·下》排列晋代诗人,有一组的顺序是:张载、傅玄、傅咸、缪袭、夏侯湛。这一排列的不合理处是:缪袭、傅玄是其他三人的长辈;而缪袭(186-245)又长傅玄32 岁,卒于正始中,如何能称"晋侍中"?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乐府》、《时序》、《才略》三篇里,论及① 参阅《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
② 发表于《甘肃师大学报》1981 年第2 期。后收入拙著《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黄山书社1992 年版。傅玄,主要是突出他的"创定雅歌,以咏祖宗"的庙堂类乐府诗,以及"义多规镜"的奏疏文。从这个角度讲,傅玄是晋代作家,没有疑问。可是应该注意,刘勰举及傅玄刨作的成就,代表的是当时人的看法。傅玄入晋后"创定雅歌",是西晋文坛首屈一指的高手,数量之多,他人莫比;而这部分作品,在现存傅玄全部诗作中,占绝对优势。相信这一情形在刘勰时代亦然。只要翻翻沈约《宋书·乐志》,看看其中傅玄作品大量引录的状况,就不难推想人们赞许傅玄的着眼点在哪里。但是,我们今天讨论傅玄,并不首肯他这些庙堂之作,也不留意他的奏疏文字,文学史著作于此不论,而是从他的其他作品(如:诗《秦女休行》、《豫章行·苦相篇》等,文《马钧传》立论的。这样,仍然沿袭钟嵘、刘勰的意见,不仅角度不对,内容有异,而且相应地会出现判断傅玄创作时代的失误。
辨明傅玄不是西晋太康作家,这对文学史研究是有意义的。曹魏正始文学里增入傅玄这样一位作家,或者将傅玄置前于魏晋之际的作家队伍里,讨论的结论恐怕就不会是以往我们所认识到的情形,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置前置后,中间相差三四十年,这不是个小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下面讨论傅玄作品时,我们还将补充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