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世《七兴》《全后汉文》第708 页
崔骃《七依》《全后汉文》第714 页
李尤《七款》《全后汉文》第747 页
桓麟《七说》《全后汉文》第623 页
崔琦《七蠲》《全后汉文》第720 页
刘梁《七举》《全后汉文》第826 页
桓彬《七设》《全后汉文》第624 页
马融(季长) 《七厉》佚
张衡(平子) 《七辩》《全后汉文》第775 页
曹植《七启》《全三国文》第1141 页
王粲《七释》《全后汉文》第963 页
杨氏(杨修?) 《七训》佚
刘劭《七华》《全三国文》第1233 页
傅巽《七诲》《全三国文》第1247 页由上表可知:西汉1 人(枚乘),东汉10 人(傅毅至张衡),献帝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自为丞相至曹魏明帝之末(240 年)计5 人("陈王"曹植至"从父侍中"傅巽)。这比曹植《七启·序》中提到的6 人5 篇①要多出10 人11 篇。
傅玄列举诸作中,马融《七厉》、杨氏(杨修?)《七训》今不存。漏举的作者及其作品,可确定的是徐幹《七喻》①。至于今存汉代东方朔《七谏》、崔瑗《七苏》,曹魏时曹植《七忿》、卞兰②《七牧》,这几篇或不见主客对答形式,或佚文零星,不能肯定必是"七"制之作。
第三,除《七发》外,傅玄所举模仿诸作,完整的是:傅毅《七激》,曹植《七启》;较完整的是:张衡《七辩》,王粲《七释》。其他有题存文均残佚不全。
第四,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对"七"作有一段话,可为参照。其文曰: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及傅毅《七激》,会清要之工;崔骃《七依》,入博雅之巧;张衡《七辩》,结采绵靡;崔谩《七厉》③,植义纯正;陈思《七启》,取美于宏壮;仲宣《七释》,致辨干事理。自桓麟《七说》以下,左思《七讽》以上,枝附影从,十有余家,或文丽而义暌,或理粹而辞驳。观其大抵所归,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瑰奇之服馔,极蛊媚之声色,甘意摇骨髓,艳词洞魂识,虽始之以淫侈,而终之以居正,然讽一劝百,势不自反:① 曹植序曰,"昔枚乖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骃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年作焉。"其中王粲 所作篇名未出。
① 《七喻》中有"逸俗先生"与"宾"对答形式,应足"七"制之作。
② 卞兰为卞太后之侄,由《三国志·武宣卞皇后传》知,他大约死于魏明帝后期。③ 按,《七厉》的作者是马融。崔瑗存文中无《七厉》。
子云所谓"先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者也。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群,而意实卓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