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财五音发。体合法度,节究哀乐。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所能关思运巧哉!(《筝赋·序》,载《宋书·乐志一》)
以上这些文字,描述几种乐器形制,讨论其起源、流传、改造的过程,说明乐制的准则及其作用,在音乐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后世极大的重视。研究中国音乐史,从傅玄提供的音乐史料中,能够得到重要的收获。傅玄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史家,这已早成定论。曹魏时,比傅玄年岁稍小的嵇康(224-263),好"鼓琴","晓音"(《三国志》卷二一注引)。今存其文《琴赋》、《琴赞》,《声无哀乐论》等,主旨在于讨论音声与情志的关系,偏于理论探讨。这与傅玄重在提供有关资料的情形不尽相同,各有优长,具有互补性。此外,《傅子》存文中,还有关于舆服方面的一些内容,涉及到汉魏时期车制(如舆车、招车、云母车、金根车、蹋楮车、追锋车等)、服制(如汉末著幍、帢的时尚,魏明帝对服饰的改革等)的变化情形,意义不是很大,不再一一引出。
综上所述,傅玄作为一位思想家,除了他政论文中反映出的为司马氏谋"君人南面之术"的主要思想倾向外,从学术思想的角度分析,他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儒法为主而又兼容各家,显出杂家的特点。同时他的史学观是进步的,不少见解独步当时;有关机械制作、礼乐典章方面的论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资料。因此,傅玄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仅要注意到他的政论文的倾向和特点,还要顾及到他对中国史学史、科技史和音乐史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