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躬其人,史书无传无名。从《傅子》的这段记载里,虽仍不得其详,但反映出傅玄选材记事时自有体例的特点。裴松之在《三国志》中大量注引《傅子》文,正是注意到它在当时超越他处所见的优长,引用50 余处,七八千字。后来,选材谨严的《资治通鉴》在反映三国政治、军事的历史时,不少材料直接取自《傅子》,而且大段移用,几乎一字不动。比如:郭嘉陈述袁、曹十败十胜之言,傅斡说马腾、谏曹操南征,刘晔巧诈言伐蜀,马钧发明指南车等,这些极重要的资料都是《傅子》中独有而他处不见的。除正史资料外,《通鉴》记叙建安至正始一段史事,取材裴注《傅子》的文字,在数量上是最多的。
此外,我们还能注意到《傅子》中关于风俗、交往方面的逸事记录。例如:汉宣帝时范延寿奏处三男娶一女之讼事,汉末西域火烷布、苏合香相继传入中原事,曹操倡节俭表现在王公服色简易,嫁女不奢等细微之处,魏明帝时竟有已死去30 年的妇人复生的可疑事在京城传扬,等等。这些内容引起了傅玄的注意,大概在《傅子》中原有大量采撷,略可见记录怪异的另一特点。①以上我们只能从《傅子》现存文大体推测判断其史料性质。大量的文字不存,使我们无法深究。我们可以确信,傅玄的《魏书》是独立完成了的,它在《傅子》中或为中篇里的主体部分,其篇幅肯定远远超过今可见到的零星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根据唐刘知几《史通·序传》所议,傅玄曾写下过一篇"自伐","夸尚"的"自序"。刘知几看到过这篇序文,今存《傅子》文中有述及傅玄自身家世的文字,按照严可均的意见是《魏书》的组成部分。按照惯例,自序是《魏书》的压篇之作,说明《魏书》已成,出于博玄一人之手。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二)关于历史典籍方面
傅玄对前代典籍的异同、优劣的辨证意见,学术水平是很高的。下面分项介绍。
1.《国语》的作者傅玄曰:"《国语》非邱明所作。凡有共统一事而二文不同,必《国语》虚而《左传》实。其言相反,不可强合也。"(《左传·哀十三年:正义》引)
这是现在可知的最先否定左丘明作《国语》的文字资料。司马迁《报任安书》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代以来,相传《国语》和《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其实根据后人研究的结果,这两部史书都不是左氏之作。傅玄当时是通过对比二史所记同事不同文、一虚一实的相异特征,发现了其中破绽的,认为二者"不可强合",如果《左传》是左氏之作,则"《国语》非邱明所作"。
2.《论语》、《孟子》的成书傅玄曰:"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其后邹之君子孟子舆拟其体,著七篇,谓之《孟子》。然子舆,孟子之字也。"(《文选》卷五四,刘孝标《辨命论》注引)
关于《论语》的成书情形,《史记》记载没有具体反映。《汉书·艺文志》讲,这部书是孔子与弟子间"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就是说,《论语》一书成于孔子死后。傅玄的意见基本上沿袭班固之论,不过他突出了仲弓的作用。仲弓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所出冉雍的字,他比孔子小29 岁,在《论语·先进篇》列入"德行"名单里,《雍也篇》多涉有关他的言行。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导言》里,引用了傅玄的话,认为《论语》出自孔子不同学生及再传弟子之手。值得注意的是,列入"德行"的四位弟子中,颜渊、冉伯牛死于孔子之前,而有关闵子骞的言论,又是他的学生追记而成(据杨伯峻《导言》),他比孔子小15 岁,似乎没有着手记载他与孔子间的交往言谈。因此傅玄以为应从仲弓算起,虽不详依据何在,但确有合理的成分。
关于《孟子》的成书情形,《史记》说是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合作而成的。傅玄认为:第一,孟子本人亲自著成七篇;第二,其书受《论语》影响,是"拟其体"的产物。今人杨伯峻先生研究的结论是,《孟子》"大概是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全书文章风格一致,可能经过孟子亲自润色";《孟子》仿《论语》而作,取题、成章的格式完全相同,汉代将二书同视作"传记"并立博士,可见后人也认为是同类之作。①这实际上跟傅玄的意见出入不大。只是傅玄提到孟子有字子舆一事,不知何所出。因为《史记》未出孟子有字,东汉赵歧、徐斡也不知其字,曹魏时王肃、傅玄却凿凿而言,说孟子有字"子舆"。这或有所本,但后世学者大多持怀疑态度。
3.《管子》的作者问题傅玄曰:"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困学纪闻》卷一○引)
关于《管子》一书的真伪和成书年代,傅玄的怀疑意见,可以说是相当有眼光的。在《四库全书》编纂以前,学界普遍认为《管子》是管仲所撰,②很少有人怀疑。《总目提要》引述了傅玄的文字,也引了南宋学者叶适的文字,结论是折中含混的,认为管仲手撰与他人记述笺疏,并"由后人混而一之"。真正使问题深入明朗的研究工作,是当代前辈学者罗根泽、郭沫若等人进行的。罗根泽考出战国以前没有私家著作的结论,③可以当作定论。管仲生活的时代尚属春秋前期,诸家看法虽有前后差异之别,却都赞同《管子》书的全部或一部分,均不可能有管仲自著的文字。至于《管子·轻重》篇,郭沫若认为"成于汉文、景之世,皆确凿有据"(《<管子集校>校毕书后》);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王莽时所成。④因为《轻重》篇是讲理财问题的,涉及到货币的流通管理,因此它不可能成于汉代以前,也是有根据的。
傅玄于1700 多年前发表的关于《管子》一书的总体意见,为当代学者所证实,这反过来可以证明傅玄在当时学术上的独具慧识。傅玄之后,他的这一真知的见少有人注意,长期被埋没。南宋学者朱嘉、叶适虽持论与傅玄相近,①但是否受傅玄启发,就不得而知了。
4.《世本》的成书时间傅玄曰:"楚汉之际,有好事者作《世本》,上录黄帝,下逮汉末。"②(《意林》卷五)
《世本》一书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史籍。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写作《史记》,从《世本》中借鉴其体例,利用其史料,这是《隋书·经籍志》等多处记载① 参见《经书浅谈·<孟子>》,载《文史知识》1982 年第2 期。
② 《汉书·艺文志》:"《筦子》八十六篇。"("筦"与"管"同)属于道 家类。《隋书·经籍志》:"《管子》十九卷。"属于法家类。二志均题为管仲所撰。
③ 参见《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一文,载《诸子考索》。
④ 叁见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版。
①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五
七、叶适《水心集》都以为《管子》非管仲所著,既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
② 严可均《全晋文》卷五○,于此段文字下加按语:"'汉末,字当有误。或兼《续世本》言之。"但是,据唐刘知几《史通·占今正史》所载,《世本》"终乎秦末"。刘氏很可能是引述傅玄这段话的大意,则"汉末"应为"秦末"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