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荀子·修身》。
④ 《荀子·礼论》。
⑤ 《荀子·礼论》。
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①这就把尊尊摆到了第一位,而把亲亲原则放在了尊尊之次,由此表明荀子之礼,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等级制的印记。董仲舒的礼论,显然是继承了先秦诸子尤其是荀子的思想。例如他关于礼为体天地,序尊卑、贵贱,差内外,以防乱、争的思想,显然在孔子和荀子那里都可以找到渊源。如董仲舒的《奉本》篇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在《天道施》篇中他又说:利者盗之本也,妄者乱之始也。夫受乱之始,动盗之本,而欲民之静,不可得也。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故礼,体情而防乱者也。
这里第一段话就揭示了礼乃是人从天地、阴阳关系中所体会出来的一种序尊卑、贵贱、上下、大小以及差别内外、远近、新旧的等级制的实质。这一方面说明了礼来源于天,另一方面说明了礼的分别等级制的实质。第二段话即说明礼是防止人民乱、争的。这两者是相联系的。如董仲舒在《度制》篇中说:"圣人之道,众堤防之类也,谓之度制,谓之礼节。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民不敢争,所以一之也。"照此说,礼之所以成为"众堤防之类"就在于它是维护等级的度制,君臣、父子、夫妇上下有等,贵贱有别,于是民便会有所让,而不敢争。这样,乱、争便不会由之而起。
正是因此,董仲舒不但在君臣、父子、夫妇之间要求有严格的礼节和礼仪,而且还为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规定了各种服制和度制。如在《服制》篇中谈到度爵而制服时即说,各等级的吏民必须"量禄而用财,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畜产人徒有数,舟车甲器有禁;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虽有富家多赀,无其禄不敢用其财;天子服有文章,不得以燕飨,以庙;??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刑余戳民不敢服丝纁乘马,谓之服制。"在《度制》篇中谈到衣裳之用时亦说:"凡衣裳之生也,为盖形暖身也。然而染五彩,饰文章者,非以为益肌肤血气之情也,将以贵贵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亟行,使化易成。"按照此说,在封建社会,从皇帝到黎庶,都必须依自己所处等级,服其服,食其禄,用其财,"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之度"①,任何人都不得越制,不得享其非分。这样,按照礼的规定和要求,整个封建社会就形成了一个极严格的封建等级制。
不过,董仲舒讲礼与先秦诸子有着两个很大的不同点。第一,董仲舒特别重志。如说:《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①礼之所重者在其志。②礼作为五常之一,是封建社会道德原则所不可缺少的,但礼之重者在于礼之志。所谓志,即动机、本心。"志敬而节具,则君子予之知礼;志和而音雅,则君子予之知乐;志哀而居约,则君子予之知丧。"① 《荀子·礼论》。
① 《春秋繁露·服制》。
① 《春秋繁露·玉杯》。
② 《春秋繁露·玉杯》。
③董仲舒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春秋》讥丈公以丧取"。事情是这样的,按照《春秋》之礼,新继位之国君,居丧三年之内不图婚。文公婚娶之日已距丧日四十一个月,即超过了三年,因而不应算丧娶。但是,娶前必纳币,"纳币之月在丧分",这就表明文公"全无悼远之志,反思念取事,是《春秋》之所甚疾也"。④故《春秋》"讥以丧取也","贱其无人心也"⑤。由此表明,《春秋》之论礼,重在其志。对此,董仲舒还进而从理论上作了说明: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介葛庐来是也。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谓州公实来是也。⑥这表明,在董仲舒看来,志为礼之质,物为礼之文,质文两备而礼成。否则,如果文质偏行,不能全备,那么,他认为,"宁有质而无文",这"尚少善之",而不宜"有文而元质"。这也符合《春秋》之序道,"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的一般秩序。董仲舒注重礼志,这对于向人们灌输封建的礼教,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董仲舒又把封建的礼区分为"经礼"与"变礼"。这是我们在董仲舒辩证的天道观中讲过的。所谓"经礼",就是一般的礼或常礼,"变礼"即是特殊的礼或不常之礼。一般人只见经礼或常礼.而董仲舒又提出了变礼或不常之礼作为经礼的补充,这样就使封建社会的礼更加完善,并具有了辩证性。这一点在此就不重述了。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董仲舒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允许汤武革命的观点,这就为通过改朝换代来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调整和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这实际上也就是为封建社会的自身发展设计了一套自动调节机制。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绵延两千多年,恐怕是董仲舒所设计的封建社会这种自行调节机制起了极大的作用。这在历史观中再详论。
现在说"智"德。
"智"也是儒家创始人所提出的,而且与仁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孔子说:"知者利仁"。①"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②这里把智与仁连到了一起,并视智与仁如同水与山、动与静、乐与寿的关系那样,智与仁二德相偕、相映。子贡也正是从智与仁二德上,论证了孔子为圣。孟子则把智与仁、义、礼四者连称,视为人之四种善端。其所谓"智"端,即其所说"是非之心"。
董仲舒正是在继承了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在同仁德的联系中,深刻考察了智德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于《必仁且智》篇中: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辨慧獧给,则迷而乘良马也。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其强足以覆过,其御足以犯诈,其慧足以惑愚,其辨足以饰非,其坚足以断辟,其严足以拒谏。此非无材能也,其施之不当,而处之不义也。??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下为也。③ 《春秋繁露·玉杯》。
④ 《春秋繁露·玉杯》。
⑤ 《春秋繁露·玉杯》。
① 《论语·里仁》。
② 《论语·雍也》。
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何谓仁?仁者恻怛爱人,谨翕不争。??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复,残类灭宗亡国是也。故日莫急于智。知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