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论语·雍也》。
③ 《论语·颜渊》。
④ 《论语·颜渊》。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里仁》。
③ 《论语·里仁》。
④ 《论语·子路》。
⑤ 《论语·阳货》。
⑥ 《论语·宪问》。
⑦ 《论语·雍也》。
⑧ 《论语·子罕》。
⑨ 《论语·里仁》。
① 《论语·学而》。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②这里就把"爱亲"看作为"仁"的本始。当然,仅仅是爱己和爱亲还不能构成完全的仁,所以他又进而提出了"泛爱众"③,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甚至"虽于夷狄,不可弃也"的观点,逐渐把"爱人"的范围扩及到了中国疆域之外的全人类,即达到了爱整个族类的高度。《中庸》所载孔子的:"仁者,人也",便是对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虽然孔子在当时所提出的仁者"爱人"的观点、无论是在他所处的奴隶社会的末期,还是后来长期在中国居统治的封建社会,都只是一种不可能实现但仍不失为美好的一种理想。不过,对孔子的"仁"德思想,绝不可视为超阶级的,相反却正是他作为奴隶主思想家立场的体现。应当看到,他所提出的以己推人、由近及远的"爱人"思想,就是站在奴隶主立场上,以爱己、爱亲为核心或基点,要奴隶主去爱包括奴隶在内的人类,以此来挽救整个奴隶社会的灭亡。所以,孔子的仁德思想,抽象地看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的理想。
孟子在战国时代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爱人"的仁德思想。第一,孔子的仁者"爱人",强调的是仁的行为,而孟子则说:"仁,人心也";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②"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恶,仁也"。③孟子在这里所强调的显然不是行为,而是仁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修养,他甚至把亲亲之仁说成是"不学而能者"的"良能"。这样,他就把仁德引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但是,他提出的仁心或心仁,终究是对仁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意识的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孔子的仁德是以亲亲为本始的,孟子虽然也讲"亲亲仁也",但他在"亲亲"原则上又加上了一个"尊贤"或"亲贤"的内容,如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④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⑤孟子提出的"亲贤"和"尊贤",显然不同于"亲亲",但他不是在根本否定"亲亲"原则基础上讲"亲贤"的,相反,毋宁说是对"亲亲"原则的补充或改良,但无论如何是对以"亲亲"原则维系的血缘宗法制的一种冲击,可以说是从奴隶制的"亲亲"原则向封建社会的"尊尊"原则的一种过渡。这个过渡的完成是通过苟子才实现的。由此即表现了孟子作为奴隶主改良派的立场。这样也就表明,孔子、孟子、荀子,虽然他们都是大儒,且都注重仁德,但是,他们所讲仁德的内涵不同,表现了他们不同的阶级立场,也表现了仁德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三个不同时代:孔子之仁,为奴隶社会崩溃时期,以"亲亲"为原则;孟子之仁,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以亲亲加亲贤为原则;荀子之仁,为封建社会初建时期,以尊尊为原则。不过,在荀子时代,由于大国的争雄,尚未实现统一,所以尚未能够有一个统一之尊,这样"尊尊"也就不可能具有统一后的巨大威势。第三,从孔子的由近② 《论语·泰伯》。
③ 《论语·学而》。
① 《孟子·告子》。
② 《孟子·公孙丑》。
③ 《孟子·尽心》。
④ 《孟子·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