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促成太上皇禅位之议,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曾向渊圣竭力推荐李纲,用为亲征行营使,在太学生伏阙上书的关键时刻,他又代渊圣宣旨抚慰,复用李纲、种师道,表现不错.这是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物.他只有与李纲合作的时候,才能干出一点好事.这一点,他的侍姬远山老早就看到了.远山曾说过他自己的躯壳里是没有灵魂的,要李太常给他安放进一个去.金兵撤退后,他与李纲分道扬镳,让李邦彦把一个黑灵魂安进他的躯壳中.他为李邦彦昭雪洗冤,竭力推荐他复职.后来索性代替李邦彦,成为主和派的领袖,官做得越大,做的事情越加荒唐,实际却是个低能儿.每次坐在政事堂上,胥吏们捧来了一大迭文书,等他裁决,他想了半天,只判上"依旧例可也"五个大字,什么事情都是"依旧例",以后"依旧例"就成为东京人称呼他的代名词.
东京人善于用概括、幽默的语言来讽刺当朝人物.当时有"十不管"之说,这十件应管不管,不应管的倒都管起来的事情,大都是"依旧例"的吴敏的德政.它使人看到在榆次败绩、盘陀兵溃,太原日益危急前的半年时间中,朝廷里的大臣们正在忙些什么.这是一幅很好的朝政写真图,不过把这十大件罗列出来,要加些注解,才能说明问题.
"不管太原,却管太学."
当时太原受到猛烈围攻,粮援两绝,已到了析骨而炊,易子以食的绝境,朝廷并无积极救援的措施,这时却忙着对王安石的功罪进行再评价,下诏太学,撤去他的画像和"十哲"的地位.
"不管防秋,却管《春秋》."
这一条是指吴敏拒绝采纳种师道屯兵大河两岸防秋的建议,却忙着具札子"乞令学者添治《春秋》一事".
"不管炮石,却管安石."
炮石指金军撤退时,曾在西门外遗留下五百位大炮,至今无人收管.老百姓已经有远见地看到金军将再度围攻东京,而朝廷方面,并无任何准备,却根据国子司业杨时的一道奏章:"王安石《三经新义》邪说聋瞽学者,致蔡京、王黼因缘为奸,以误上皇,皆安石启之也."把亡国导乱的罪名都挂到王安石头上,要太学生议论议论,省得他们有功夫上万言书,混淆视听.
"不管肃王,却管舒王."
舒王即王安石,王安石死后追封为舒王.肃王赵枢是渊圣的兄弟,奉命代替康王赵构为斡离不的军前人质,斡离不退军时,把他携往北方,政府不敢索取.
"不管燕山,却管聂山."
太原犹未沦陷,朝廷尚且不能救,已经沦陷了的燕山府当然更顾不得去管了.聂山原任开封尹,这时升为同知枢密院事,渊圣问他:"山,大物也,何以为名?"他回答道:"臣素慕周昌之为人,乞改名为昌."于是奉御笔改名为昌.这一条是渊圣亲自与聂昌之间直接打的交道,与吴敏无涉.
"不管东京,却管蔡京."
佥军退师后,太上皇本人被李纲等大臣接回东京来,退处龙德宫.宣和权奸集团的成员纷纷受到处分.王黼、梁师成二人于解围前,已被诛杀.蔡京、蔡攸父子被放逐到广东的儋州和雷州,童贯放逐到吉阳军.至此,蔡京在潭州③病死,后来蔡攸赐死,童贯正法,连带赵良嗣也被诛杀.靖康主和的臣僚与宣和的权贵集团本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现因权利冲突,靖康诸臣唯恐有朝一日徽宗复辟,又是蔡京一伙人的天下,不如把他们都贬死了,以绝后患.同时也可以取得明正典刑,赏罚分明的美名,不失为一举两得之计.
由于首创"海上之盟"的赵良嗣已受诛戮,参加谈判活动的马扩也处于不利地位,他的冤狱,迟迟不得昭雪,可能与此有关.否则王渊、李质的诬陷十分明显,一审就可以判明是非了.何至于把马扩在真定狱中关了九个月,一直不能释放?这方面虽无直接的史料证明,道理却可以推想出来的.
平心而论,不管李邦彦、吴敏等人的动机如何,诛杀、放逐宣和权贵集团这些环蛋却是大快人心,十分必要的.把这一条放在"却管"里面,似乎不太妥当.
"不管河北地界,却管举人免解."
"不管河东,却管陈东."
这两条都容易理解.
"不管二太子,却管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