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服用于常年理事,也是公服,形制比较简便,由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三部分组成。乌纱帽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圆形,外表用黑皱纱,帽里为漆藤丝或麻,既轻又牢固,可以自由戴脱。明代以乌纱帽作为官帽,此后即引申为官职的代称。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o陀,袋子]萧萧两袖寒”(《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就是以乌纱帽代指官位。束带,依品级区别,一品用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四品为素金,五品银鈒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职官常服使用补子。这是一种有固定位置、形式、内容和意义的纹饰,以金线或彩丝织成飞禽走兽纹样,缀于官服的前胸后背处,通常做成方形,前后各一。文官绣禽,表示文明;武官绣兽,表示威武。公、侯、伯及各品官各不相同。明代这一创制,延续到清代,成为区别官员品级的又一显著标志。其具体规定所绣图案如下:
公、侯、伯、驸马 麒麟、白泽
文官一品 仙鹤 武官一品 狮子
二品 锦鸡 二品 狮子
三品 孔雀 三品 虎豹
四品 云雁 四品 虎豹
五品 白鹇[xian闲] 五品 熊罴[pi皮]
六品 鹭鸶 六品 彪
七品 鸂鶒 七品 彪
八品 黄鹂 八品 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