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高及数丈的砖砌大城。常德沿河有四个城门,计西门、上南门、中南门、下南门。城
门外有一条延长数里的长街,上边一点是年有百十万担“湖莲”的加工转口站。此外卖牛肉
狗肉、开染坊糖坊和收桐油、朱砂、水银、白蜡、生漆、五倍子的大小庄号,生产出售水上
人所不可少的竹木圆器及大小船只上所必需的席棚、竹缆、钢钻头、大小铁锚杂物店铺,在
这条河街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各有不同的处所。最动人的是那些等待主顾、各用特制木架
支撑,上盖罩棚,身长五七丈的大木桅,和仓库堆店堆积如山的作船帆用的厚白帆布,联想
到它们在“扬扬万斛船,影若扬白虹”三桅五舱大船上应用时的壮观景象和伟大作用,不觉
更令人神往倾心。
这条河街某一段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发出什么不同气味,到如今我始终还记得清
清楚楚。这个城市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其重要意义,因此抗日战争末两年,最激烈的一
役,即中外报刊记载所谓“中国谷仓争夺战”的一役中,十万户人家终于在所预料情形下,
完全毁于炮火中。沅水流域竹木原料虽特别富裕,复兴重建也必然比中国任何一地容易。不
过那个原来的水上美丽古典城市,有历史性市容,有历史性人事,就已早于烈烈火焰中消
失,后来者除了从我过去作的简单叙述,还能得到个大略印象,此外再也无从寻觅了。有形
的和无形的都一律毁掉了。然而有些东西,却似乎还值得用少量文字或在多数人情感中保留
下来,对于明日社会重造工作上,有其长远的意义。
常德既是延长千里一条沅水和十来条支流十多个县份百数十万人民生产竹、木、油、
漆、棉、麻、烟草、药材原料的集中站,及东南沿海鱿鱼、海带、淮盐及一切轻工业品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