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礼"是广义的"礼".既包括历史观的"礼"、政治观的"礼".也包括人生观(主要表现力行为规范)的"礼"。但是,重点应该是最后一种"礼"。这是因为:(1)从史籍记载看,明确提到孔子与"礼"发生关系的只有《仪礼》,提到其他的"礼"则比较含混。
(2)孔子教学培养的对象是来自各个阶层的"士"。"士"有"士"的规格。从内在品德说,要达到"成人"、"君子"、"仁人"的水平:从外在行为说,要恪守"亲亲"、"尊尊"的原则,要遵从各种等级条规,而最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却是后者。从培养对象看,从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看,孔子自然首先要重视《仪礼》。
(3)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仕",即从政。而从政的第一步就要懂得"迸退周旋"之礼,否则一出场就要闹笑话。再说,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有政可从。在无政可从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求其次,还可以当个"司仪",混口饭吃。而当个"司仪"就非懂《仪礼》不可。所以,从实用的角度看,孔子也该把《仪礼》教学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现存"三礼"都曾经与孔子发生过关系;第二,《仪礼》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过的。
4.关于《书》《书》又称《尚书》或《书经》。现在所见到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拼合而成的。所谓《今文尚书》是由西汉初年伏生(原是秦朝博士)传授出来的,因为用西汉通行的隶书所写,故称"今文",共二十九篇①。所谓《伪古文尚书》据说是晋王肃或梅赜(或作梅颐)所伪造的,共二十五篇②。我们这里所说的《书》是指《今文尚①篇目如下:1.《尧典》(合今本《舜典》而无《舜典》篇首二十八字)2.《皋陶谟》(合今本《益稷》3.《禹贡》4.《甘誓》5.《汤誓》6.《盘庚》7.《高宗肜日》8.《西伯勘黎》9.《微子》1O.《泰誓》(非今本伪《泰誓》)11《牧誓》12.《洪范》13.《金》14.《大诰)15.《康诰》16.《酒诰》17.《梓材》18.《召诰》19.《洛诰》20.《多士》21.《无逸》22.《君》23.《多方》24《立政》25.《顾命》(合今本《康王之诰》)26.《费誓》27.《吕刑》28《文侯之命》29.《秦誓》。其中《盘庚》分上中下三篇,《泰誓》分上中下三篇,《顾命》分出《康王之诰》一篇、所以也可说三十四篇。
②篇目如下:1.《大禹谟》2.《五子之歌》3.《胤征》4.《仲虺之诰》5.《汤诰》6.《伊训》7.《太甲(上)》8.《太甲(中)》9.(太甲(下)》1O.《咸有一德》11.《说命(上)》12.《说命(中)》13.《说命(下)》14.《泰誓(上)》15.(泰誓(中)》16.《泰誓(下)》17.《武成》18.《旅獒》19.《微子之命》20.《蔡仲之命》21.《周官》22.《君陈》23.《毕命》24.《君牙》25.《命》。如果《太甲》、《说命》、《泰誓)书》。《尚书纬》说: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几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③。这个说法自然不足凭信,但孔子编定《尚书》仍有踪迹可寻。上文所引《史记·孔子世家》的一段话提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自孔氏。"《汉书·艺文志》也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我认为这两处记载并非凿空之谈。
第一,在孔子之前,已有《夏书》、《商书》、《周书》等散篇流行于世,并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如《左传·文公七年》晋缺对赵宣子说:"《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左传·隐公六年》陈公子佗进谏陈侯说:"《商书》曰:'恶之易也,加人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左传·宣公六年》中行桓子对晋侯说:"《周书》曰:'殪戎殷。'此类之谓也。"这里提到《夏书》、《商书》、《周书》等,既早有这些古文献,就说明孔子有赖以整理编纂《尚书》的资料。第二,孔子十分热衷于政治,特别重视古代文献,他自己就说过"好古,敏以求之"的话,而《书》正是与政治直接有关的古代文献,他能不锐意搜求吗!况且他生长的鲁国又是保存古代典籍最丰富的国家,他能放过这个优越条件吗!
第三,孔子设教的目的是培养从政人才,而《书》正是最好的政治课本,他怎能不利用这个课本进行教学呢?既要利用,当然就要把零散的篇章资料编成一本较有系统的书;既要教授,就不能不加上一点自己的心得和说明。根据以上三点推论,我认为司马迁说的"序《书·传》","编次其事".和班固说的"《书》??至孔子纂焉"这些话,是有一定根据的。当然,我说孔子编定过《尚书》,甚至阐述过《尚书》,并不等于说,今存的《尚书》就是当年孔子编定和阐述过的《尚书》的原貌。事隔两千多年,特别是经过秦火之后,孔子编定的《尚书》究竟有多少篇?篇次是怎样安排的?今本《尚书》是否全都经过孔子之手?这些问题都很难考订了。至于现在的《书序》是否果为孔子所作?有没有保留了一点孔子的原意?也是无法说清的。不过,决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孔子编定过《尚书》的事实。5.关于《易》《易》是讲事物变化的书。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体戚,令人捉摸不定。然而,人们总是力图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以便趋吉避凶,决定行止。可是,当时的科学发展还很不够,远远没有达到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水平。于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在那时只能依靠神灵,根据神灵的启示判断吉凶。而传达神灵启示的手段便是占卜。因此,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占卜之风就很盛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占卜逐渐成为一门专业,从事这门专业的叫做"卜人"和"筮者"。卜人和筮者在长期占卜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编辑成书,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天象、地理、人事等事物变化的规律(哲理),以便翻检和传授。在孔子以前,关于卜筮的书就有三种;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据说,《连山》是夏朝(一说是伏羲)的卜筮书,《归藏》是商朝(一说是黄帝)的卜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卜各算一篇,也可说是十九篇。
③见孔颖达《尚书正义》《尚书序》疏引。
筮书。到孔子时,《连山》,《归藏》均已亡佚,只剩下《周易》一本书了。如上所述,《周易》就是含有阐发事物变化规律(哲理)的书了。《周易》是以八卦为纲而构成体系的,基本符号是"--"和"--"两种,再由"--"和"--"三三组合而成人类(、、、、、、、),再将八类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门(、、??)。每类符号都有名称并象征某种事物,如"--""-"叫爻,前者象征阴,叫阴爻,后者象征阳,叫阳爻。八类符号统称经卦,象征八类事物,如""叫乾,象征天、君、君子、阳气、刚健等。六十四门符号统称别卦,象征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屯卦,下面是震卦,上面是坎卦。震象雷。坎象水(雨)。雷属阳,水(雨)属阴。阴阳相迫,雷雨并作,有艰难险阻之兆。现存《周易》是由六十四卦构成的,每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和爻辞是经文,统称《易经》。后来有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解释、说明、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统称《易传》,《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分上下两篇)、《象》(分上下两篇)、《系辞》(分上下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现存《周易》包括两部分,即《易经》和《易传》。传统的说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对于这种说法,两千年来争论不休,迄无定论。现在一般认为八卦符号源于民间占筮,卦爻辞作于殷周之际。十翼成于战国末年。我们要究明的是:孔子与《周易》是否发生过关系?如果发生过关系,又是怎样的关系?《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又说:孔子传《易》于翟,瞿传楚人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式人王子中同,同传川人扬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照这两处记载,孔子不但学过《易》,而且还作过《易传》,传授过弟子,弟子以后的师承关系也历历可数,应该说,孔子与《易》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了。但是,这个说法却颇遭后人的怀疑。第一个怀疑的是欧阳修。他认为《系辞》以下六种,辞意繁复而矛盾,不应是孔子所作。崔述进一步认为"十翼"全不是孔子所作。康有为更说《史记》中的"序、象、系、象、说卦、文言"八个字是汉代经古文学家故意加进去的,不是《史记》的原文。于是,孔子与《易》的关系又成了悬案。
我认为,对于《史记》的记载,既不能全信,也不能一笔抹煞,应该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孔子本人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
现存《周易》思想比较驳杂,既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再者,现存《周易》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及其表达形式(长篇大论),也不像是春秋末年的产物。因此,司马迁所说的"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句话是不能全信的。但是,司马迁的话也不是凭空虚构的。这有以下四点佐证:第一,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流行,而且还有人作过注解。《左传》、《国语》记载以《周易》占筮的事多达一二十次,国别有秦、晋、鲁、陈、齐、卫等,可见《周易》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已很流行。《左传·昭公二年》还记载了晋国的韩宣子在鲁国看到《易象》的事。所谓《易象》自然是解释《周易》卦象的。可见那时《周易》已有了最早的注本。这些情况说明,孔子研究《周易》是极有可能的。
第二,孔子见过《易》书,而且进行过钻研。《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①而且还有"韦编三绝"之说。可见孔子不但见过《易》,而且还下过一番苦功。从孔子的好学精神看,这是十分可能的。
第三,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部《周易》,在《周易》的卷后附有佚书《要》等两篇,记录着孔子与其弟子研讨《易》理的问答。这个发现为孔子授《易》增加了一条证据。
第四,在现存的《易传》中,固然不全是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却占有相当的分量。而且这些思想与孔子思想是息息相通的,如"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君子以非礼弗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的这些思想,应该说与孔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根据以上四条佐证,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孔子晚年确曾钻研过《周易》,并且进行过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可能作过整理。加入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说明。因此,司马迁所说的"孔子晚而喜《易》","孔子传《易》于瞿"等语,还是比较可信的。6.关于《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由于《春秋》记事简略(全书只有一万六千五百多字).言辞晦涩,所以后来有许多人对它进行阐释和补充。这些阐释和补充的书叫做《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三部《传》书,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传》,合称《三传》。
关于《春秋》的作者,从来都认为是孔子。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试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公羊传疏》引闵因《序》云: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