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2.关于《乐》前面《"六艺"和"六经"》一节中已对《乐》的问题作了简明评述,现再补充说明如下。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就有爱好音乐习惯的民族,诗歌和音乐是常常密切结合的,越是古代,越是如此,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自己也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①可见孔子整理过的现存《诗经》三百五篇,孔子都配了乐谱,原来都是可以按乐谱演奏歌唱的,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春官·钟师》有"以钟鼓奏《九夏》"的记载,郑司农注:"《九夏》皆诗篇名,《颂》③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
  ④王充《论衡·正说》。
  ①《论语·'子罕》。
  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有《乐章》,《乐》崩亦从而亡。"说明古代诗乐结合,诗必有乐的情况。可惜经孔子整理过的《乐经》已亡怯,这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好在现存《周礼·大司乐》和《礼记·乐记》等篇,即使出于西汉人之手,毕竟离孔子仅四百余年,传闻尚近,聊胜于无,我们尚能从中窥见孔于整理的《乐经》中的某些内容的信息,孔子常常是以仁为纲而礼、乐并提的,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意思是说,没有仁德的人,如何对待礼仪呢?没有仁德的人,如何对待音乐呢?《礼记·乐记》上也说:"仁近于乐,义近于礼。"前者从反面(即没有仁德,就没有礼乐)讲,后者从正面(即有仁义就有礼乐)讲;讲法略有不同,精神却是一致的。又如《论语·八佾》载有孔子和鲁国太师议论音乐的一段话说:"乐理是不难知道的,一开始是激越醒耳,接下去是纯然和谐,再接下去是清晰明朗,最后是余音袅袅不绝,这样就完成了一曲的演奏。"③这是从声调方面说明一个曲子的演奏过程的。《礼记·乐记》也有一段子夏对魏文侯谈古乐演奏过程的话说:"谈到古乐的情况,那就是:进退齐一,音和而宽广,所有弦啊、匏啊、笙啊、簧啊等乐器,都各就各位地守候着击鼓人,先击鼓,后鸣饶。然后调之以相(古乐器),促之以雅(古乐器)。君子就这样说明乐理,就这样说明古乐乐理。"①这是从乐器方面说明一曲古乐的演奏过程的。这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乐曲演奏过程可以互相参证和补充的两个说明吗?因此,决不能因它出自西汉人之手而加以排斥、忽视,仍应作为研究古音乐的重要材料,并借以聊补孔子《乐经》亡佚之缺,从中窥探《乐经》真相一斑。多少年来,曾有人否认我国古代有七音的事实,其实,上述战国秦汉间关于音乐的文献资料已可驳斥这类说法的荒谬,而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两千四百年前的编钟等乐器,则更可以物证来驳斥这类说法的无知了。孔子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大音乐家,他是音乐的实践家,自己能唱歌,同别人一道唱歌,唱得好,就一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也和唱②;他对音乐有极高的欣赏水平,在齐国听了《韶》的乐章,很长时间连食肉也不知肉味,并说:"想不到音乐感人之深到了这种程度。"③他又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不但精通乐理,而且对音乐在教育上。在个人品德修养上的巨大作用和意义给予极高的评价。在孔子看来,乐是作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径。他有一句名言说:"诗有助于振奋精神,礼有助于立身处世,乐有助于完美情操。"①就在这个意义上,他把乐列为"六艺"之一;就在这个意义上,他理所当然地和整理其他五艺一样对原有的乐作了整理和加工,使之成为"六艺"之一的教材;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孔子的正乐之功,否认他曾把乐整理为教本。决不能因原本失传而贸然否认后来被定为"六经"之②《论语·八佾》。
  ③《论语·八佾》:"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禽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①《礼记·乐记》:魏文侯问古乐,"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译意参阅郑玄、孔颖达《注》、《疏》。
  ②《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③《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①《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的《乐经》存在的历史事实。
  3.关于《礼》礼本是原始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至殷商时代,才逐步被人们强调、完善,使之成为主要是祭祀仪式的礼。周人灭殷后,继承了一部分殷礼,结合本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加以糅合改造,成为周礼。这种周礼又从祭祀领域扩大到社会政治领域,这就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所谓"礼治"(参考第四章第二节《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这一工作,相传是周公做的,所以人们常说"周公之礼",即西周的"古周札"。这个古札,到孔子时已经散失不全②。
  孔子对礼的兴趣特别浓厚。儿童时代他就经常演习简单的礼仪。成人后,他又到处参观、访问、搜集资料,对礼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事教学之后,又把礼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学科目。
  仅就《论语》一书统计,"礼"字出现的频卒就有七十四次,可见孔子对札的重视。如果根据内容进行分析,孔子所说的"礼",大体有三种含义:第一,作为历史发展标志的礼。如他说:"殷困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第二,作为治国之礼。如他说:"为国以礼","齐之以礼"。第三,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如他说:"不学礼.无以立","立于礼"。这三种含义的礼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即把历史观。政治观和人生观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孔子又把古礼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现存的礼书,经过东汉郑玄融合"今""古"经学两派之后,定型为三种,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周礼》是讲各种官制的;《仪札》是讲各种典礼节仪的;《礼记》是讨论礼的性质、意义和作用的。
  从总体上看,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与上述的"三礼"都有关系。作为历史发展标志之礼与《礼记》有关;作为治国之礼与《周礼》有关;作为行为规范之礼与《仪礼》有关。
  但是,"三礼"是否都经过孔子的整理、删定,却找不到确切的证据。
  有点蛛丝马迹可寻的只有一部《仪礼》。
  《仪礼》,古单称《礼》,或称《礼经》,又称《士礼》,现存十七篇,将近三分之一是讲"士礼"的,如《土冠礼》、《土昏礼》、《士相见礼》、《土丧礼》、《土虞礼》等。其余各篇虽不是专讲土礼的,但作为"士"也是应该掌握的。《礼记·杂记》说: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士丧礼》是《仪礼》中的一篇。孺悲向孔子学《士丧札》是以应急需的。这里需要说明三点:第一,孔子只教孺悲一篇《士丧礼》,不等于孔子只知道《士丧礼》,他应该知道全部《仪礼》。第二,孔子既然能教孺悲《士丧礼》,当然也就可能教别人另外各篇的《礼》。第三,既然孺悲能够记录孔子传授的《士丧礼》,当然别人也可以记录他传授的其余各篇。
  《汉书·艺文志》说:《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
  这个记载说明,十六篇《礼经》(即《仪礼》)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至少是在前人基础上再加整理传授的。
  ②《汉书·艺文志》"礼经三百,威仪三千,??自孔子时而不具。"《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这段话,各家的理解和标点不一,这里是按我的理解标点的。据我理解,所谓"序《书》《传》",就是将原《书》整理编次。然后再对各篇分别加以说明。对《礼》也是如此。在传授《礼》的过程中,陆续作些阐述。所谓"传"、"记"都是阐述、说明的意思。所以司马迁说:"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这就是说,《书》之有"传",《礼》之有"记",是从孔子开始的。后来"传"便成了《书》的组成部分,而"记"便成了《礼》的组成部分。
第 77/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