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虽然有时"孔子言天言鬼,不过假古说以隆人治,此正孔子之变故,亦正孔子之特识"①。对于这点,鲁迅也嘉许"孔丘先生确①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802-804页,范、周二人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理解似不相同。范将"攻"字释为"治"(研究),周则释为"排除"(批判)。周释和杨伯峻同。杨将此句译为:"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祸害就可以消灭了。"(《论语泽注》第18页)范释近钱穆。钱将此句译为:"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论语新解》第51页)此从周、杨二人释。①《易·乾文言》。
  ②《易·系辞上》③《礼记·表记》。
  ④《礼记·礼运》。
  ⑤见《论语·子路》。
  ①陈独秀《再答俞颂华》,《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97页。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②,比之后世的墨家论证鬼神的存在,孔子无疑又高明得多了。各种宗教在中国难以得逞,和孔子整理文献时排斥鬼神(当然还不彻底)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3.关于"述而不作"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这表现孔子只是一个传道者。述先王之旧,而无自己的创作。孔子为了施教的需要,整理"六经"等典籍,由于他"信而好古"的基本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文献的内容以及风格,因而说他"述而不作"是对的。但是从思想内容上来看,孔子大大发展了古代帝王们的观点,提出了"仁"为核心、"礼"为形式、"中庸"为方法论的人生哲学学说。为了借用古人语言而演出历史的新场面,孔子力求用古代典籍体现自己的思想,着意表彰"六经"中的"仁"、"礼"、"中庸"等观念。因此,表面看来是"述而不作",其实是寓作于述,或以述为作。朱熹说:"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③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春秋》为例,虽然是史实的记录,但其中充满了"微言大义",孔子就通过一字的褒贬体现自己的政治观点。如《春秋·庄公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是说楚国在莘这个地方打败了蔡军,把蔡侯抓走了。为什么以州名(荆)称楚国?对楚可以用各种名义称谓,以州称,以国称,以氏称,以人称,以子称等等,其中以州称是最低规格的,目的是贬抑楚国。为什么抓走蔡侯不说"获"而说"归"?这是因为要表示不赞成夷狄(指楚国)抓走了华夏族人(蔡侯)。孔子在这里用"荆"、"归"二字表明了他明夷狄华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又如《春秋》关于践土之盟的记载中说"天王狩于河阳",好像周天子去狩猎,其实是晋国非常不礼貌地把周天于招去,如果照实写,就会损害周天子的尊严。孔子只好改笔,替他掩饰过去。当时天子早已成了空架子,而变为一尊偶像,但孔子仍然在《春秋》中以周纪年,大书什么"春王正月"。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的政治态度。像这样一些笔法,同是一个内容,但在一字褒贬之下,就生动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就以这种"春秋笔法",使《春秋》这部历史书同时成为宣扬他的观点的政治教科书;而就整个"六经"而言,在编、订中也充分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自己的著作,因此不能说他只"述"不"作"。
  4.关于淫诗的问题孔子以何标准删诗?三百篇中有无淫诗?两千年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孔子取可施于礼义的留下,删掉了很多,又有人认为孔子批评"郑声淫",但《诗经》中有《郑风》,可见没有根据上述标准去删。支持第一种意见的人又说淫诗已删,现在《郑风》不过是留下来的反面教材。不管攻之者,还是辩之者,都把郑声当作郑诗,也都把孔子当作禁欲主义者,这是不对的。孔子从来没有讲过"郑诗淫",只是讲"郑声淫",并不认为《郑风》是淫奔之作。过去人们有一种偏见,认为孔子把一些反映男女爱情的诗都划②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6页。③朱熹《论语集注·述而》。
  为淫诗,其实是不对的,不合乎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这个人在男女爱情方面是比较开放的。例如《诗经》卷首的《关雎》是歌颂一个贵族青年爱上一个美丽的姑娘,一直相思得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最后终于结合在一起,孔子称之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典范。还说"洋洋乎盈耳哉"!其实《郑风》中的大部分内容与《关雎》的内容是一致的,多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这些内容表现出来的感情是真挚热烈的、没有丝毫忸怩做作。像"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等,与'寐寐求之"、"辗转反侧"是一脉相承的。《郑风》在十五《国风》中数量为二十一首,是最多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支持、赞赏人民有享受爱情的权利,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符合孔子"仁者爱人"的一贯思想。
  淫与不淫是从声上讲的,与诗无关。孔子讲"放郑声"。"恶郑声之乱雅乐",都是把郑之乐曲与《韶》、《武》对应提出的。《乐记》中魏文侯问子夏:"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回答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奸声以滥,溺而不止??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据此可知,魏文侯与子夏区分淫与不淫。是从古乐与新乐的对比上讲的。雅乐,古乐也。"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后人一般都把周之音乐称为雅乐,而郑卫之音则是一些通俗音乐,有广泛的群众性,这些音乐自然是不合雅乐的,一直受到雅乐的排斥而流行于民间。春秋后期,礼崩乐坏,郑卫之音蓬勃而起,并逐渐形成一股"新乐"的洪流,冲击荡涤着雅乐,因此,它决然不是《诗经》中的《郑风》(诗)。再说,如果把《郑风》(诗)等同郑声的话,那子夏在回答魏文侯"何谓溺音"时说"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作何解释呢?难道在今存的《诗经》中还有宋风吗?
  在作了以上的简单分析之后,我们说,郑声不等于《郑风》(诗)。孔子在男女爱情方面是开放的,正因为如此,十五《国风》中绝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诗章才保留下来,并且以《郑风》数量为最多,并将《关雎》列于三百篇之首,都有力地证明《郑风》(诗)并非就是后人强加给孔子的所谓淫奔之作。
  (三)整理"六经"简况
  孔子整理"六经"情况,由于年代久远,传闻不、今古文不同,争议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详加论列。现在只能把主要情况作一简要评述于下。1.关于《诗》原来诗是人们口头歌唱的,后来有了文字,被记录下来。有的还以音乐伴奏。舞蹈伴舞。至周代,统治者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组织了固定的乐队,须队的人称"大(太)师"。为了不断地充实、更新乐队演唱的内容,大师必须经常地征集、编写和整理一些歌词。时间长了,好的歌词被充实进去、保存下来,不好的被淘汰、删削,这样,久而成册,就是《诗》。《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贵族的生活、思想和政治状况,以及各诸侯国人民的风俗人情、生活情况、生产劳动、政治情绪等许多方面,蕴含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常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伟大诗集,并被封建社会上层人士用为交往的表意工具。
  《毛诗·关雎·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也叫"六诗",都是笼统含糊的说法。唐代孔颖达在上文的《疏》中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解为'义'。"这就是说,风、雅、颂是诗篇的类型,赋、比、兴是表现诗篇内容的方法。这个说法,比之把六者含混地并称为"六诗",当然较为合理。简单他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联想,"赋"就是直言敷陈,都是指诗篇的写作方法而言;而"风",则是反映出各地贵族和平民的风尚、习俗,内容多属绮丽清新的抒情诗篇;"雅",是反映镐京王畿范围内的篇章,内容多为描绘周贵族的政治生活等情况,颇有史料价值;至于"颂",则为庙堂之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深沉而肃穆的祭祀歌词。
  《诗》在孔子之前就早已存在,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季札在鲁国观周乐,各章内容已与今天流行本的《诗》相似,那时孔子才八岁;《论语·为政》曾记孔子之语,说"《诗》三百",《子路》篇中又说"诵《诗》三百";可见"《诗》三百"之说,孔子以前就已经有了。至于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①,这是说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①的情况。他只明白说"孔子去其重",而没有明白说在"去其重"即将不同版本中用重复的诗篇去掉外,还将不重复的诗篇加以删削的事情②。可见孔子虽然确曾对《诗》做过搜集、整理、校订工作,但没有充分论据可以证明孔子曾做过删减工作。
  孔子非常重视《诗》在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交际中的重大作用。但由于当时各国口音不同,在转相传授、抄录中,错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①《论语·子罕》。
  ②钟肇鹏《孔子研究》中有一段话说:"孔子一开口就说'《诗》三百'(《为政》),又说,'诵《诗》三百'(《子路》),墨子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儒墨读的诗都是三百,可见三百是《诗》原有的篇数,并非孔子删减的。"(第93页)这个看法很对。讹在所难免,诗的曲调也在蜕变离谱,有些传本零落不全,正如清代经学家皮锡瑞所说:"东迁以后,礼坏乐崩,诗或有句而不成章,有章而不成篇者,无与于弦歌之用。"③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更影响到古代文献的正确继承。孔子有鉴于此,随时不断留意搜求,收集了很多《诗》的抄本(版本),这许多抄本合起来的诗篇总数,大概就是司马迁所悦的"三千余篇"。
  孔子参照各个抄本,进行校勘核对,辛勤地作了一番整理工作。
  孔子对《诗》的整理,具体说来,大约做了如下两项工作:第一,删汰了重复的篇章,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去其重";王充也说:"《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重复,正而存三百篇。"④第二,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雅》归于《雅》,《颂》归于《颂》,使不紊乱而各得其所。由此可以认为,《诗》虽然不是孔子之作,但它确是经过孔子整理过的。
  《诗》中很大一部分本是古代的大众文学作品,配以音乐。舞蹈,成为统治者的娱乐品。同时诗在当时又常用来作为政治、外交上酬答的辞令,或用来作为个人间交谊上表达希望、欲求、感激和责难等种种心情的婉语,所以,有时就不免牵强附会以致断章取义,至孔子时已经习以为常,甚至连孔子自己也不例外。例如:"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本是描述美人的诗句,意思是说,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微微地笑着,眼角留神地看着,像白绸上画的花卉一样美啊",孔子在和子夏对话中却把白绸(素)比作"仁"(原文未明说把白绸(素)比作"仁",此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补),把花卉(绚)比作"礼",结论是"礼"在"仁"后。又如"思无邪",本是(鲁颂·)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同,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就这样,把生动活泼的文艺性的《诗》解释得非常呆板。但孔子重视《诗》教,认为《诗》教可以使人陶冶性情,使人"温柔敦厚",并把《诗》列为"六艺"之一的教学课本,这是很有见识的,值得赞赏的,因为经孔子提倡才使《诗》成为"六经"之一而留传下来,这就使我们今天还能从那些诗篇中去观察、探究两千余年前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以至青年男女爱怨的内心感受,享受到文学的美感。
第 76/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