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的《乐经》佚失①,只留传下"五经",但人们仍习惯性地沿用"六经"这一名称。
  ①关于《乐经》的佚失和有无问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古文经学派认为《乐》本有经,因秦焚书而亡佚,如徐坚《初学记》说:"至秦焚书,《乐经》亡,今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今文经学派则认为《乐》本无经,乐即在《诗》与《礼》之中,如邵懿辰《礼经通论》说:"乐本无经也。??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欲知乐之大原,观三百篇而可;欲知乐之大用,观十七篇而可;而初非别有《乐经》也。"他认为五经而称为六经,全因习惯沿袭,因为乐本来是没有文字的。这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很复杂,这里下去深究。看来《乐》本有经,因秦火而亡的说法,较近情理。
 
 
 
 


 
二、孔子与"六经"
  既然"六经"是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主要成果,我们在评述孔子整理文献的工作时,就必须集中介绍一下孔子整理"六经"中的情况和问题。
  (一)两种偏向
  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特别是孔子有没有整理、编订过"六经"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源流,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偏向或者说两种极端的看法。其一,钱玄同的看法。他完全否定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钱氏为了说明"六经"与孔子无涉,总结了五条,其中有"孔丘无删述或制作'六经'之事"、"《诗》、《书》、《礼》、《易》、《春秋》,本是各不相干的五部书";"'六经'底配成,当在战国之末"①等等。一句话,孔子根本没有整理过"六经"。钱氏还说:"我们要考孔丘底学说和事迹,我以为只有《论语》比较的最可信据。"总之,钱氏从"疑古"的观点出发,全盘否定孔子与"六经"的关系,这是一种偏向。
  其二,皮锡瑞、康有为的看法。他们认为"六经"皆孔子制作。皮锡瑞认为:"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二当知汉初去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①,甚至连《易》的卦爻辞等都是孔子所作②。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也说:"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皮、康之说对后来虽有很大影响,但论述武断,未免有些牵强。这是另一种偏向。
  我以为以上两种说法,各持一端,都违背实事求是精神,是两种形式不同的偏向。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应该说,"六经"虽然不全由孔子所作,但都经过孔子的整理,只不过整理的程度不同。其中或作,或述,或删,或定,情况各异,应加考核。今天所见到的《诗》、《书》、《礼》、《易》、《春秋》,尽管不是当时的原貌,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孔子修订、编纂、增减的痕迹,其内容都应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史料。用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认为"六经"与孔子无关,显然不对;全盘肯定,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当然也不对。还是周予同的话比较恰当,他说:"孔子既然设教讲学,学生又那么多,很难想象他没有教本。毫无疑问,对于第一所私立学校来说,现成的教本是没有的。《论语》记载孔子十分留心三代典章,指导学生学习《诗》、《书》及礼乐制度,因而,我以为,孔子为了讲授的需要,搜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文献,重加整理编次,形成《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教本,这种说法是可信的。"③①钱玄同《古史辨》第1册第69-70页。
  ①皮锡瑞《经学通论·序》。
  ②皮锡瑞《经学通论·易经》。
  (二)整理"六经"的指导思想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到底有没有指导思想?结论是肯定的。孔子为了解决私学的教材问题,必须自己编订教本,而编订这样一套教本,是需要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的。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孔子整理六经有三个准绳:一个是'述而不作',保持原来的文辞;一个是'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一个是'攻(治)乎异端(杂学),斯害也已'(《为政策》),排斥一切反中庸之道的议论。"周予同的观点与范老一致,也提了和范老相同的三条①。孔子整理文献,是反映他的仁的人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目的即通过文献典籍来传道施教,把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精神体现在文献中。我以为孔子整理文献的指导思想,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以"仁"的思想为文献整理的总原则孔子整理文献是在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原则下实现的。孔子企图用传播典籍的形式去传道,而在孔子之道中,仁是最主要的内容。这不仅反映在记录孔子平时言论的《论语》中,也反映在"六经"的字里行间,例如"宽以居之,仁以行之"①,"仁者见之谓之仁"②,"仁者安仁"③,"仁者,义之本也"④。足见"仁"的思想是贯串在整个整理"六经"的过程中的。
  2。"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他怀疑鬼神,平时"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是很可贵的。就拿《易》来说吧,本来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孔子尽量摆脱宗教巫术的束缚,使之成为培养人、完善人、修己达人的义理之书。孔子曾引《易·恒卦》上的两句话"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后,接着就说:"不占而已矣",意思是《恒卦》上说的这两句话,不是占卜的话,而是鼓励人做什么事都应持之以恒⑤。再如《左传·哀公六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周大史说"这应在楚昭王身上",如果"崇(祭)之",就可以转移灾祸。昭王不信,不祭。昭王病,卜人说是河神在作祟,昭王仍不信,还是不祭。孔子得知后,大加赞赏楚昭王,说他"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借此告诉人们,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不能靠天命鬼神,要按规律("大道")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从上面可知,我们今天看到的"五经"等典籍中,很少有神怪荒诞的内容,恐怕与孔子有很大的关系,很可能是孔子删削的结果。
第 75/103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