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充分肯定"五经"如四海般博大精深,容纳众流百川,这实际上也是对玄学学风的一种抵制。
  (二)关于政治方面的言论
  对于政治,杨泉不感兴趣。他被征入洛,不就官职,不入官场,始终保持"情操自然"的本色,从事著述。因此,他在这方面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讨论问题只能就观察所及,作点泛泛之议。《物理论》中有关这方面的言论,一是不多,二是不深入。兹引录如下:语曰:上不正,下参差。古者所以不欺其民也。割剥富强,以养贫弱,何异饿耕牛乘马而饱吠大、弃干将而砺铅刃也。
  使民主养民①,犹蚕母之养蚕,则其用岂徒丝蚕而已!
  威行法明,漏吞舟之鱼。法不明,则类于细栉。细栉,则苟慝生也。
  吏者,理也,所以理万机、平百揆也。武士宰民,犹使狼牧羊、鹰养雏也。是以人主务在审官择人。
  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万人之英。得其人,则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则难于拔筋。在金石日坚,在草木日紧,在人日贤。贤人为德,体自然也。故语日:黄金累千,不如一贤。好与天地俱生,自然之气也。人主之御人,政宽则奸易禁,政急则好难绝。欲定天下而任小人,犹欲捕樟鹿而张兔宜,不可得也。
  以上这些文字,涉及入主如何御政、理民、用人等方面的内容,或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形象的比喻,或引俗语民谚说明其中的道理,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和针砭时弊的用心,无从深究。不过,其中以"体自然"、"自然之气"说明贤奸之分,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杨泉的"自然",指的是客观存在,它有"体"、有"理"、有"性",都跟他提出的物质之"气"发生联系。这与玄学家声称的"自然"格格不入。例如,郭象就说:"万物皆自然,无使物然也。"(《齐物论注》)郭象的"自然",是把"无"当作万物的本体,"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齐物论注》),"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在宥注》)。按照这一理论,忠贤与小人的分别也是不存在的,根本用不着去追究它、认识它。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及其"无"中生"有"的形而上学方法,正是中朝玄学"虚无之谈"的"聒耳"特点。
  杨泉认为,连忠奸也不分,贤者小人一视同仁,这是有违"自然"的。他在《太元经》中感叹道:素缨之鸭,翰音之鸡,望视之兔,白蹄之永,短嚎之狗,修颈之马,君子之貌,何独异哉!这些"自然"之"异"如何解释?难道能无视它们的客观存在吗?
  (三)关于工艺技术方面的论述
  杨泉写了一篇《织机赋》,文曰:伊百工之为技,莫机巧之最长。似人君之列位,象百官之设张。立匡廓之制度,如城隔之员方。应万机以布错,实变态之有章。是以孟秋之月,首杀庶物,工民呈材;取彼椅梓,贞干修枝;名匠骋工,美乎利器;心畅体通,肤合理同;规矩尽法,因事作容;好无不媚,事无不供。于是乎女工就,素丝轻,贯综纪,筒奸清。织女扬翚,美乎如芒;丽姿妍雅,动有令光;足闲蹈蹑,手习槛匡;节奏相应,五声激扬;浊者含宫,清者应商;和声成柔,慷慨成刚;屈申舒缩,沈浮抑扬;开以厌间,阖以高粱;进以悬鱼,退以侠强;气变相应,阴感乎阳;黾勉不及,进退颉颃。事物之宜,法天之常;既合利用,得道之方。(《全三国文》卷七五)
  全赋有声有色地反映出初秋皇室组织百工造织机、织丝绸的宏大场面和动人情景。其中特别突出了织机在织女们操作下,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产① 《齐民要术》卷五,引作"使人之养民。"按,疑当为"使人主之养民"。生屈伸开阖的变化。织机之巧,织女之美,两相配合,繁忙的劳动场面活似乐舞相伴一样和谐。所谓"事物之宜"、"得道之方",既赞美织机之巧,又赞扬百工之技。人是自然之"道"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工艺技巧是"事物之宜"的具体体现。
  在《物理论》中,杨泉对工匠的创造才能,也有满腔热情的肯定之词。
  例如:夫蜘蛛之罗网,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而况复人乎!故工匠之方圆规矩,出乎心,巧成乎手,非睿敏精密,孰能著勋形、成器用哉!
  夫工匠经涉河海,为以浮大川,皆成乎巧手,出乎圣意。
  人比动物高明,能够"出乎心","出乎圣意","成乎巧手"。言下之意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这是人类特有的本领。织机能造,河海能渡;"凡病可治",因有良医;凡种可知,因有良农①;凡利器可得,因有"阮师之刀、苏家之楯"。这一切都是"法天之常"、"合利用"的表现。"自然之理"是能够认识的,"自然之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之性"就是"法天常"、"合利用"。这一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观点,又是与玄学所谓"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庄子注·序》)的神秘主义世界观相对立的。
  (四)关于修养性命、治病强身方面的认识
  杨泉是位"处士"、"征士",又有学识,不去作官,不愿萦心仕进,一门心思探求外部世界,自然要想到现实生活中人自身的问题。修身养性,兼涉医道,处世有方,识人有道,常常是"处士"、"征士"们悉心钻研的功课。杨泉也不例外。他写过《养性赋》,今存文不足以反映他"养性"方面的主张,但可见他关心这个问题。他还有一篇《赞善赋》,存文较完整,其中讲:伊善恶之所施,乃祸福之为阶。行德安而保身,忘为害而自危。故先民有作,执温恭而不亏。??夫死生之有命,非神明之所规。故积善之家,厥福为昌;积恶之门,必有余殃。??古人从善如不及,去恶如探汤,何福德而难值,而祸恶之易当!这是劝人积善积德求福的,似乎是老生常谈,没有多少新意。杨泉在《物理论》中谈到一些具体问题,似可注意。一是告诫人们要节制各种欲求,不可贪嗜放纵。他说:检身止欲,无过于蚓。此志士所不及也。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性之术,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焉。
  凡病可治也,人不可治也。体赢性弱,不堪药石。或刚暴狷急,喜怒不节;或情欲放纵,贪淫嗜食。此皆良医不能加功焉。夫君子病也,犹可为也;必须无病也,不可为矣。盖谓节其饮食,量其多少也。
第 80/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