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提醒人们要保养人体的消化器官,而且不要过分用脑。他说:夫齿者,年也,身之实也。藏之斧凿,调谐五味,以安性气者。
咽喉者,生之要孔。
肠胃,五藏之府,陶治之大化也。
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于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住小而暗,暗则膏息,息则能长① 《物理论》中涉及农事的地方也不少。如曰:"凡种有强弱,上有刚柔。土宜强,高茎而疏粟,长穗而大粒。""稼欲熟,收欲速,此良农之务也。"久也。
以上这两点,是从生理上讲养身之道的。止欲节食,具有防病的作用。
但"必须无病,不可为矣",有病求医少不了。杨泉关于"良医"、"名医"之别,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且道家则尚冷,以革木用冷生;医家则尚温,以血脉以暖通。徒知其大趣,不达其细理,不知刚柔有轻重,节气有多少,进退盈缩有节却也。名医达脉者,求之寸口、三候之间,则得之矣。度节气而候温冷,参脉理而合轻重,量药石皆相应。此可谓名医。医有名而不良者,有无名而良者。人主之用医,必参合而隐括之。
这段话批评了"道家"、"医家"各自所持的一套诊病治病理论之失,说明杨泉对"儒医"更赞赏。他认为,"良医"有德、"名医"有术,各有所长,用医要"参合"而定;世间从医者,"有名而不良者,有无名而良者",即既有医术好而医德差的医者,也有医木不好或名声不彰其实是良医者。这是带有辩证法色彩的经验之谈。
另外,杨泉还谈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太无经》曰:"内清外浊,弊衣裹玉。"内在的品德比外在的衣饰更值得重视。这就需要善于识别人。他在《物理论》中讲:冠尧之冠,行某之行,亦桑也;服桀之服,行尧之行,亦尧也。处市井之肆,服君子之服,在小人之中,行贤哲之事,犹夜行佩珠玉也,亦灼然矣!
识人不要被外表迷惑,自处不要受周围不良环境左右,灼然而立,佼佼而行,则自得矣。又讲:处宅者,先定邻焉。
买邻人价贵宅,宅可买,邻不可得也。
人而无廉耻,犹衣服之无缝杀、食味之无酸咸。
雄声而雌视者,虚伪人也;气急而声重者,敦实人也。
居处、交往,要观察,要选择,不应该马虎而不慎重。
《物理论》佚文里还有关于赵简子求医、灵帝收诸党、黄中起事等记载,以及其他一些零散文字,由于缺乏上下文,不大好从中发现与其思想有密切相关者,故略而不议。
总之,《物理论》以及《大元经》,除了重点讨论天体宇宙,从哲学上回答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等理论问题外,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中也能窥知杨泉的思想特点。但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材料,一是少,二是不完整,要想准确把握这些零散材料的内在联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的论述,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杨泉思想的风貌,是不是准确,这仍然是不能论定的事。不过,我们力求通过对学术思想的前后联系、时代社会的实际背景的深入分析,从现存杨泉的全部文字资料中,有所发现,有所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