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变化,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源泉,非物质的精神之"玄"支配着物质之"气"。也就是说,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认识。"玄"其实就是神。根据杨泉《物理论》中的论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太元经》就是要讨论"元气"这种物质对宇宙万物生成转化的决定作用的,因而指导思想是反《太玄经》而论的。杨泉的《太元经》不能随便改为《太玄经》,①《隋书·经籍志》明录《太元经》,与扬雄《太玄经》有别,这是正确的。《新唐书·艺文志》莫名其妙一违《隋书》、《旧唐书》之例,改作《太玄经》,这是不正确的。
王充《论衡》里有专门讨论"元气"的文字。他认为,"元气"构成夭地问的一切存在,"元气"本身也是一种物质存在。这是相当卓越的见解。但是,王充又认为,"元气"在天地未分之时,先于天地存在,"元气"最早是怎么来的,只能想象,无法认真追究;同时,"元气"当初自己无缘无故发生分离,浑沌初开,"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元气"并没有消失,作用显著减退,天地反过来开始制约"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合气"的过程也不平等,是天首先"施气",向地面散发,与地所含之"气"相遇,"物乃生矣"(《自然篇》)。"天"能生"气",又能"施气",自上而下,比"地"之"气"要重要得多。所谓"自生",意思是说,天、地、"元气","内实自然","非或为之也",万物自然而然,自己而然。"自生"又把事物间的联系掐断了。因此,王充的"元气"说,是"元气自然论"。这一理论主要是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同时又含有唯心主义的神秘成分,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比如,王充不相信神鬼,可是经他神秘化,"天"变成了神;又讲"天地之气力妖者"(《订鬼篇》),冒出了鬼妖。
扬雄、王充虽然对"气"或"元气"的存在及其作用给予唯物主义的认同或充分肯定,但是不可否认,"玄"与"自然"要比"元气"更重要。"气"或"元气"还缺乏生命力。
杨泉的贡献,就在于赋予"气"或"元气"无所不在的生命力。首先,"气"或"元气"既不是"玄"的附庸,也不是先于天地存在的,而是由实实在在的物质(水、土)转化生成的,它的存在也是一种物质形态;其次,"气"或"元气"是运动的,运动的原因既有外力因素("地"的张闭),更主要的是来自内部力量(阴阳激发),因而是一种物质现象,此外不再受其他任何神秘的精神力量的支配制约;最后,"气"或"元气"能够发生转化,生成另外的物质,包括"天"及日月星辰,也包括"地"上"庶物"及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甚至人的生命、精神在内,无一例外。
杨泉所讲的"气"或"元气",与扬雄的"气"、王充的"元气"都有显著区别;杨泉所讲的"自然之体"、"自然之理"、"自然之性",与扬雄的"玄"格格不入,也与王充的"自然"名同实异。可以说,杨泉的理论批判地继承了扬雄、王充理论中唯物主义的认识,比较成功地纠正了他们理论中各自显现出的唯心主义成分。单就王充与杨泉相比较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杨泉是将王充的理论体系倒过来立论的!不是"天"生"气",而是"气"生"天";不是天体"施气"降临地体、天地之"气"合而生物的,而是地体的"水土之气"自然浮升形成"皓天",除"元气"外,"皓天"原本"无他物",日月星辰都是"元气"的派生物;"元气"不受"天"支配,也不① 从避讳的角度讲,古籍中常将"玄"改为"元"。杨泉《太元经》被误 为《太玄经》,或许与此有关。受"自然"限制,它本身就具有"自然之性",什么力量都奈何它不得!毫无疑问,这一颠倒就使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认识真正建立在"气"或"元气"这一物质的坚实基础上,显示出无可置辩的创新与超越的理论价值。工充"元气自然论"是一个不充分的唯物主义命题,容易导致命定论的结论。杨泉的"元气生成论"摆脱了王充"元气自然论"的神秘主义束缚,脱胎换骨,对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建立,作出了极其重大的理论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给以重新的估价和充分的肯定。
接下来,我们还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杨泉的"元气生成论",尽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卓越的,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它的不完备不科学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完备的地方体现在:回避了"水"与"土"的生成与"气"的作用。按杨泉的说法,似乎这两种物质是生成"气"或"元气"的母体;"土"是"水"生成的,与"气"无关,那么"水"又是从何而来呢?杨泉没有交代。尽管他讲"土精为石",而"石"是由"气"生成的,"土"可以释放出"气",所谓"土精"也就是"气",但是不能由此论定"气"也可生"土"。这是一个漏洞。至于"水",他虽然有"涌气成雨"的言论,也举例讲到曾在会稽观察天上的云很快造成"洪水大至"的情形。当然,按照他的学说,"气"成云,云成雨,雨降落而成"洪水",似乎有"气"循环生"水"的意思。但是,他这里只是单纯描述自然现象,不是从本体上进行理论探索。因此,这点材料不足为据,"水"的原始生成也是一个漏洞。很显然,"水"与"土"的生成问题,正像他描述"九州之外皆水"的地表状态一样,不能再深入,不敢认真回答,有意避开了。
杨泉"元气生成论"不科学的地方有三:第一,宇宙世界的物质性,绝不仅仅是"气"或"元气"能够包容殆尽的;物质世界演变转化的情形,也很难说就是像杨泉简单描述的那样。这是我们今天凭科学知识很容易看得出来的,而杨泉当时是无论如何认识下到的。第二,由"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演绎出地生天的结论,与天生成地或"元气"分裂出天地一样荒谬。这一倒过来的理论体系,仍然不能成立。杨泉只承认"天者,君也","天"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不是神,不能造万物,批判了"天人合一"的神学传统观念,然而,他实际上又造出了另一尊神,即地神。这也是大错特错的认识。第三,"气"或"元气"作为物质世界生成中的单一载体,无处不在,无所不生,这是凭观察、靠想象得出的认识,没有也不可能用科学实验的手段加以证实,因而经不起认真推敲。因此,杨泉的《物理论》及其《太元经》在闪烁着唯物主义光彩、体现着朴素辩证法的精神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蒙上了唯心主义的阴影,只不过是天神换成地神,精神之"玄"改为物质之"气"罢了。这一点也不奇怪:在科学还没有达到真实揭示物质世界的水准的时候,任何一种唯物主义的或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论,都会受到唯心主义的困扰。扬雄是这样,王充是这样,杨泉也同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