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者,阴阳乱气激发而起者也。??方土异气,疾徐不同。和平则顺,违逆则凶。非有使之者也,气积自然。怒则飞沙扬砾,发屋拔树;喜则不摇枝动草,顺物布气。天下之性,自然之理也。积风成雷。
以上是《物理论》中的文字。《太元经》亦曰:激气成风,涌气成雨,浊雾成雪,清露成霜。
"气"又有阴阳之分、冷热之别、方土之异,以及疾徐、喜怒、激涌等"自然"之性。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发生、转化,都是"气"因时因地的产物,"地"的张闭是动力,"气"的运动是成因。
接下来,再看"成天"的情形。请注意,"水土之气"不是全部,而是有一部分上升,从而形成"天"的。升上去的这部分"气"是"精华",故称之为"元气"。他说: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元气皓大,则称皓天。皓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也。"地"上的"气"可以"生庶物"、"积自然",只是"乱气",不能称作"元气"。杨泉没有一处将地表活动之"气"称为"元气"的例子。但是,"升而为夭"的"气"就成了"元气"了。而且,"元气"还能继续分解成普通"元气"和"元气之精"。普通"元气"皓然成大,"元气之精"或"元气之英"才能转变成日月星辰。请看:星者,元气之英也。汉,水之精也,??众星出焉。
月,水之精。
日者,太阳之精也。
星,元气之精,日精也。
(水)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
在杨泉看来,地上的"气"有阴阳之分,升成天的"元气"也有阴阳之分。"元气之精"、"元气之英"、"太阳之精",指的是"元气"中阳气的"精华",形成了日与星辰;"水之精"则代指"元气"中阴气的"精华",形成了月与天河。
让我们再深入挖掘一下杨泉的天地相生的理论体系。水是阴性,土是阳性,水生土;"地"是"阴体","天"是阳体,"地"生"天"。"水土之气"在地表分阴阳,升天为"元气",也有阴阳;太阴之月与太阳之日,"水之精"之天河与"日精"之星辰,"皆由水而兴"。其中"众星"是从天河"出焉",而"星辰生于地",也是水生土、阴生阳的一种关系。因此,任何一对阴阳对应中,阴生阳,阴为阳之本:水生土,水为上之本;地生天,地为天之本。故曰:地者,其卦日坤,其德日母,其神曰祇,亦日媪,大而名之日黄地祇,小而名之日神州,亦日后土。
祇,成也,百生万物备成也。
《蚕赋》中写道:惟阴阳之产物,气陶化而流播;物受气而含生,皆缠绵而自周。"阴阳产物","物受气而含生",这个过程是"流播""缠绵",生生不息的。
(三)"人含气而生,精尽而灭"
在杨泉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一种物质存在,物物相生,都是通过"气"或"元气"这种特殊物质的作用而"缠绵自周"的。"庶物"是这样,尊贵的"天"也是这样。万物之灵的人,同样不例外。《物理论》曰:人含气而生,精尽而灭。死犹嘶也,灭也。譬如火焉,薪尽而人灭,则无光矣,故灭火之余,无遗炎也。人死之后,无遗魂矣。
《请辞》文曰:夫死者骨肉归乎土。神而有灵,岂肯守夫败坏而在草莽哉!
形随神灭,生命本身也是"含气而生"的物质现象,人死如火灭,"无遗魂",不能变成非物质的精神之鬼。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如无神论者王充所云,人"与物无异"(《论衡·辨崇篇》)。杨泉也是这样认识的。他批评生者虔诚祭墓的行径,认为这于死者毫无意义。死去的人不可能有"神灵",不会感知到生者礼拜的铺排场面及其隆重气氛。显而易见,这一生死观和形神观,是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认识,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王充之后,范缜之前,杨泉不愧为一位承先启后的无神论者!
(四)杨泉"元气生成论"的评价问题
在讨论到杨泉的"元气"学说时,有的论者主张是"水一无论",有的论者又提出了"气一元论"或"元气一元论"①。
我们认为,称之为"元气生成论",似乎更有道理。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会发现,硬要用"一元论"概括杨泉理论的精神实质,无论说成是"水",还是讲成"气"、"元气",都不够准确。这种不准确性,也可以通过与扬雄、王充的学说特别是王充的"元气自然论"相比较而得以证实。
现在,我们先来说杨泉"元气"说与扬雄、王充理论的关系问题。扬雄《太玄经》将阴阳之"气"置于神秘的"玄"的强力控制之下,"气"的运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提出,杨 泉是"水一无论"者。萧萐父《略论杨泉》一文,认为判定杨泉学说为"水一无 论",不能成立;他在《中国哲学史》中论及杨泉,提出其学说是"元气一元论"。另外,刘建国《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上)指出,杨泉的自然观是"气 一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