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日者,太阳之精也。夏则阳盛阴衰,故昼长夜短;冬则阴盛阳衰,故昼短夜长。气之引也,行阴阳之道长,故出入卯西之北;行阴阳之道短,故出入卯西之南。春秋阴阳等,故日行中平,昼夜等也。天体以北极为中,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有规律地旋转,形成昼夜变化,出现春夏秋冬。很显然,这是用"盖天说"完善"宣夜说",以"宣夜说"解释"盖天说"的一种新观点。不错,杨泉既批评了"浑天说"造成"斗极不正"之失,也批评了"盖天说"导致"日月出入不定"的弊端。但是,"斗极不正"决不能含糊,必须确定它是"天之中"的位置;"日月出入不定"则可以通过确定斗极位置,从而解释"不定"的变化原因。因而相比较而言,"浑天说"干脆不可取,"盖天说"倒有改造以后成立的可能性。杨泉将"宣夜说"中"气之引"作为前提条件,然后对"阴阳之道"以斗极为中的运转轨道作了新的调整,说明它变化的情形。这其中受到姚信、虞耸两位南方学者新说的影响。姚信主① "均"即"钧"也,旋转之意。《淮南子·原道》:"钧旋毂转。""钧"指转轮,用为动词,则成旋转之意。
  "浑天",以人体比拟天体,解释天运南北、昼夜变化、天气寒热;虞耸主"盖天",坚持"日绕辰极"之说,又以斗极与地面形成的倾斜角度立论。
  杨泉从姚信、虞耸二说中都受到有益的启示。不过,天之北南不是像人体脐之上下一样,为高低之别,而成阴阳之分;斗极为中的日行轨迹也不是一种固定角度,而是随时变动的。经过这样一番改造以后,"盖天说"关于天体运转的理论才能成立。我们不妨这样概括杨泉的思路:天体运行不是车轮式地绕"地"而转,也不是磨盘式地在"地"上而旋,而是如杂技表演中的绳圈那样,有中心,但角度可以不时变化。
  综上所述,杨泉认为"地有形而天无体",近乎"宣夜说";天地运转的特点,类似"盖天说"。无论归于"宣夜说"或"盖天说",都没有全面反映出他的学说面貌;即便用"宣夜说"与"盖天说"相结合去解释,也不很准确。因为他的学说中还有"元气"这一最富创见的概念,是与三说中任何一说都有本质上的差异的。"元气"需要专门讨论。

 
二、元气生成论
  承认"气"或"元气"存在于天地之间,这是天体三家学说共同的认识。
  "浑天说"认为,"天地各乘气而立";"盖天说"将"气"分为阴阳,东汉王充又将"气"称作"无气",所谓"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肯定"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元;"宣夜说"认为,"气"不仅存在,而且能运度日月众星。三家的分歧点在于对"气"或"元气"的作用认识不同。
  杨泉关于"元气"的论述,综合了三家学说,吸收了王充"元气自然论"的积极成分,通过深入思考,改换了新的视角,运用"元气"这一物质性概念,沟通了天地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解释或演绎,因而不仅显示出唯物主义的光采,而且还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特点。
  (一)"立天地者,水也"
  杨泉首先追寻的是,"气"是怎样产生的?他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地者,天之根本也。
  地上有土有水,地体有"九州"之上和"九州之外"之水。"土"不是因"气"而成,是由"水"直接产生出来的:"地发黄泉,周伏回转,以生万物。"所以说"水,地之本也",水是原始存在。水与由水生发出的"地"都能释放出"气","水土之气升而为天",天空中皓然充斥的"元气",是从地体"吐"出"升"上去形成的,所以说,地是天之本。地由水生,天因地之"水上之气"而成,归根到底,水是天地之本,"皆由水而兴"。换一种形式讲,先有水后有土(或"地")再有"气"(或"元气"),先有地后有天再成日月星辰。"立天地者,水也"这一命题的提出,其内在逻辑关系就是如此确定下来的。从"气"或"元气"的本原上考察,水是原本,土是末本。水与土共同构成"地",然后同时"吐元气",形成天。"元气"是天地间除水土而外其他形成物的原质。
  (二)"成天地者,气也"
  先说"成地"的情形。前提是,水与土先于"气"已经存在了。接着才会出现:土精为石。石,气之核也。气之生石,犹人之精络之生爪牙也。
  游浊为土,土气合和,而庶物自生。
  "石"是由"土精"变成的,变的原因在"气";"气之生石","土精"转化成"气之核"的"石"。至于"游浊为土",不是指"气"本身,而是指在"气"的作用下,其他浮游物又能转化为"土"。这样,"土气合和,而庶物自生"。"庶物"包括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自生"要在"土气合和"后而生,"气"发生了作用。
  不仅"庶物"因"气"而生,而且自然现象也是由于"气"的运动形成的。杨泉说:阳盈而过,故致旱。
  炎气郁蒸,地之张也;秋风荡主,地之闭也。
  热气散而为电。
第 77/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