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今天,我们要利用孙氏《物理论》辑本时,必须格外小心,最好是参照叶德辉《傅子·订讹》或严可均《傅子·叙》以后,再作计较。
  2.王仁俊辑《物理论》并"补遗"晚清王仁俊辑成《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9月据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影印出版。其中"子编·儒家类"收有杨泉《物理论》69 条,其后又附《物理论补遗》3 条,共计72 条文字。王辑比孙辑所收见少,而且也将"武英殿"本《意林》中混入《物理论》中的部分《傅子》文(38条),仍误以《物理论》文收入。这个稿本所辑,没有增出孙辑的新资料。另外,孙星衍之后,王仁俊之前,还有一种《物理论》辑本,是黄爽所辑,清道光年间刊于"汉学堂丛书"中。民国年间又有修补后刊印的"黄氏逸书考"版本。黄辑本价值不大,不再细说。
  3.马国翰辑《太元经》一卷清光绪九年(1833 年)刊印的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卷六八"儒家类",收入《太元经》一卷。佚文辑得14 条。前7 条即《意林》卷五中杨泉《太元经》6 条文字,马氏将第6 条分成两条而成;后7 条是从《太平御览》中新辑入的。马氏在卷前称:"考《太平御览》亦有引《太元经》而不见子① 关于严可均不辑杨泉《物理论》一事,牵涉到严可均原先与孙星衍兄弟 商议共成唐以前文的一段始末。可参阅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第853 页、854 页有关此事内幕的介绍评论。云书中者,皆此书之佚文也,并辑为卷。"也就是说,《御览》只出《太元经》,未出作者杨泉,马氏以为这些文字在扬雄《太玄经》中不见,必是杨泉《太元经》之佚文。
  4.严可均辑赋辞7 篇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五所辑杨泉作品是:《五湖赋》,《赞善赋》,《养性赋》,《蚕赋》,《织机赋》,《草书赋》,《请辞》。
  遗憾的是,严可均鉴于孙星衍《物理论》辑本已刊行,而他二人在协作辑件过程中分道扬镳,"不屑享人之成","《全三国文》卷三五于杨泉《物理论》不辑只字,不按片语,一反通例"①。严氏所为固然避嫌,却不免遗漏,亦有不尽负责之处。除《物理论》文不辑外,《太元经》佚文也一并不收,也是严辑不够完善的地方。
  综上所述,杨泉《物理论》文,可据孙星衍辑本,并参考叶德辉《傅子·订讹》与严可均《傅子·叙》,混入的《傅子》文应加识别,漏辑的文字(即"武英殿"本《意林》中列入《傅子》下12 条)应予增补;《太元经》文,可据马国翰辑本;文学作品,则见于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五所辑。这就是我们考察的结论。

 
三、杨泉从事著述的背景
  杨泉的思想,主要反映在《物理论》一书中。《物理论》只保存下不很多的佚文,有的只是片语只言,没有上下文的照应。仅凭这点有限的材料去准确把握他的思想,难度很大,不免要借助推测立论。不过,我们大体能从已知佚文中发现,他的《物理论》主要是推究天文、地理的著作,同时兼及自然、人事;《太元经》佚文以及现存赋文作品,稍可供参考。因此,我们接触他的思想之前,极有必要首先了解他著论立说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一)天体三说的基本内容
  据《晋书·天文志上》记载,魏晋以前,关于大体构造、运行的学说有三家,即"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盖天说"出现得最早,相传是"周人志之",在《周髀算经》里作了反映。其要点是:第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是天、地的基本形态。第二,"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这是讲,天地都各有一个中心,参照物是北极星,大地是一个中间隆起的半球体。第三,"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这是讲,天体在转,日月在行,大地不动,天体"牵"着日月由东向西出没运行,恰似"蚁行磨石之上",实际上改变了日月运行的方向。
  "浑天说"出现于两汉。西汉武帝时,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等人考历度、造员仪而肇其端;东汉和帝时,贾逵继作,在员仪上加了黄道;东汉顺帝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将浑天仪加以完善定形,以观天象,著成《浑天仪》一书。此说要点是:第一,"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① 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第853 页语。其中"卷三五"应为"卷七五"。
  天大而地小",即天是实体的外壳,地是实体的内核,都是圆球状或椭圆状的形态;第二,"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即天地皆主要由水构成,其间有"气"支撑而立;第三,"天转如车毂之运",周天"半覆地上,半绕地下",白天、晚上等自然变化因而形成,地球是不动的。
  "宣夜说"出现得最晚。据说原来有专门的著作,大概到东汉后期,郗萌根据先师相传的内容,作了记述。其要点是:第一,"天了无质","高远无极",即天既不是盖,也不是壳,是一种"苍苍然"的状态,天体、天外都不存在水;第二,"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天上日月众星是"自然"而成的存在,其运动要靠"气"的作用;第三,"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这就是说,宇宙中北极星不动,大地也不动。
  以上三说,共同认为大地(或地球)不动,天体(或日月众星)在运行。分歧点在于:天怎么运动,天有没有边界,天是由什么组成的,地又是怎样的形状,等等。汉魏晋天文学者围绕着这些问题,互相诘难,各自立论,其观点常有相互吸收的特点,很难说完全倾向于某一说,即便他们自称赞成某一说,意在批评另一说的时候,其中也并不纯然一说。例如,汉末学者蔡邕认为,"宣夜之学,绝无师法","盖天说""考验天状,多所违失",似乎"惟浑天近得其情",他本人不能完全肯定。在他以后,三国两晋学者不乏"好奇徇异之说","至于浑天理妙,学者多疑"(《晋书·天文志上》),探讨中各家之说交叉而用,这是"谈天者"的共同特点。杨泉"谈天",也应作如是观。
  (二)吴亡前后江南学者"谈天"的情形
  三国时,"谈天者"中以江南学者为盛。入晋后,仍是如此。而江南学者中,又以会稽、吴郡二地人居多。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据《后汉书·律历志中》注引《袁山松书》讲,东汉灵帝时,与蔡邕同在东观"考验天官"的刘洪,著成《乾象术》,是位"浑天说"学者,他后来做了会稽东部都尉,"征还,未至,领山阳太守,卒官",似乎未到山阳郡(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就死在江南了。他的《乾象历》为吴中常侍王蕃(228-266)所传,并"依其法而制浑仪"(《晋书·天文志上》)。王蕃是庐江人,他制浑天仪之前,吴郡陆绩(188-219)"作《浑天图》,注《易》释《玄》,皆传于世"(《三国志·吴书》本传)。至于会稽郡,更是人才荟萃之邦。《三国志·吴书·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讲,汉末王朗任太守①时,询问会稽名士,功曹虞翻一口气举出众多的当地俊异,使大学者王朗感叹"地势然矣","是既然矣"。虞翻著成《易注》,寄送孔融,孔融看过后,答书称"观象云物","可谓探颐穷通者也"。
第 74/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