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晋书·天文志上》特别介绍到的两晋时期天文学者姚信、虞耸、葛洪、虞喜诸人,都是江南人士。其中姚信、虞耸与杨泉差不多是同时代人。姚信是吴郡陆逊的外甥,他于东吴孙皓在位时位至太常,写过《昕天论》,以人① 《三国志》本传注引《朗家传》、王朗为会稽太守,"居郡四年",他离郡 在建安元年(196 年)孙策夺取会稽之时。即公元193-196 年,王朗在会稽。又 据王朗给许靖书信称,他的儿子、后来的学者王肃就出生在会稽。
  体比拟天体,认为"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高",故有昼夜长短、寒热不同的差异,基本上是"浑天说"。虞耸是虞翻之子,吴亡后入晋,做过河间相,他的《穹天论》与杨泉《物理论》写作时间相近,立论以为:"天形穹隆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也。??斗极之下不为地中,当对天地卯酉之位耳。"这却是"盖天说",不过借用了"浑天说"的半个"鸡子"和"宣夜说"的"元气"存在的内容而已。杨泉"谈天",应与姚信、虞耸之说相参照。
  (三)扬雄、王充学说的影响
  清人马瑞辰讲,杨泉《太元经》是仿扬雄《太玄经》而成的。当今学者多以为,杨泉关于"元气"的理论,受到王充的影响。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想就此作点补充说明。
  杨泉对扬雄的著作是很熟悉的。《物理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扬雄非"浑天"而作"盖天",圆其盖左转,日月星辰随而东西。桓谭难之,雄不解。此"盖天"者复难知也。
  扬雄原来是主张"盖天说"的,受到桓谭责难后,开始"不解",以后依从桓谭的"浑天说"。扬雄其后写出《难盖天八事》(《全汉文》卷五三),在《法言》里也承认,"浑天""莫之能违也"。扬雄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仿《周易》而作的《太玄经》中。"玄"就是天,就是道,是支配阴阳的"神",指导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但在解释"自然"时,又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比如,他讲"道法自然",承认事物的因革损益、转化依存的关系,在认识论上尊重事物的本来性质,又是可取的。《太玄经》是扬雄精心撰写的著作,他对自己的这部著作极为重视,也极为自负。他以当代孟子自居,著《太玄经》有代替《周易》地位的用心,意在构造一个新的世界图式。但是,扬雄在世或死后,《太玄经》遭到世人的冷遇,"终不显"(《汉书》本传语)。桓谭、王充、张衡三位思想家倒是交口称誉,不过推重的是扬雄的勇气,即敢于和圣人平起平坐的"卓绝""卓尔"的气度和标立"天道"新说的创见。这对他们是很有启发的。扬雄生前就知道他的《太玄经》"太深,众人之不好",不过他坚信"俟知音之在后也"(《解难》)。桓谭也认为"《玄经》数百年其书必传"(《新论》)。果然,汉末三国之际,南方学者注意到这部著作,为它作注,讲读传授。其中有荆州学者宋衷及其再传弟子王肃,还有陆绩、虞翻、陆凯等为之作注,《隋书·经籍志》有著录。杨泉新撰《太元经》,肯定是受到这一学术空气的感染。用天体学说解释宇宙万物,建立标新立异的学说,既是扬雄的本意,也是杨泉的用心。《太元经》不是完全照搬扬雄《太玄经》的产物,这从《物理论》中可以得到证实。关于王充这位东汉唯物主义大学者,对天体的认识,是据"盖天说"驳"浑天说"的,这在《晋书·天文志上》有反映,说明两晋时期他的观点有广泛的影响,所以葛洪才要专门批驳。王充认为,"日随天而转,非入地","日西转不复见",是因人目所望有限使然,恰如十里之外的火把看不到一样,"非灭也,远使然耳"。但是,王充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却是"元气自然论"。"元气"构成天地间的一切存在,"自然"决定了一切存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自发性。这一唯物主义的论点,主要体现出反神学的战斗精神,所谓天神、鬼魂等长期束缚人们思想意识的迷信观念,被他从自然界和历史根子上统统驱逐而去。当然,他的宇宙观、认识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与不足,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杨泉《物理论》中大论大地,处处"元气",涉及的领域和讨论的问题,几乎与王充相一不二,他继承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内容。
  (四)西晋中朝玄学的"贵无"世风
  两汉之际,神学谶纬对政治与整个社会生活都有影响。扬雄、桓谭、王充、张衡等各创新说,显示出反潮流的理论勇气。杨泉入洛后,中朝玄学"贵无"论在王衍、乐广等名流的倡导下,"朝野之人争慕效之",清谈高远,"宅心事外"(《通鉴》卷八二语),"妙善玄言","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晋书·王衍传》)。干宝《晋纪总论》对这期间玄学虚诞之风直接影响政务,造成严重的社会失控现象,有十分深刻的揭露。这是人们很熟悉的。杨泉写《物理论》,著《太元经》,探讨天文、地理,涉及人事、政治,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他不仅仅从扬雄、王充等先驱者的学说中受到启发,也从他们反传统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得到鼓舞。因此,理解杨泉思想的真谛,不能把他仍看成是会稽一地的"处士",而要把他当成入洛后置身其中又超然不仕的"征士"。我们上面讨论杨泉身世,证明他入洛,因而相应地扩大了学术视野,出现著论立说的契机,这关系很重大。
  总之,以上讲到的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我们讨论杨泉思想的参照背景,应该时时顾及到。

 
第二章杨泉的思想
  杨泉的《物理论》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表述了自己独特的天体学说,并由此构建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系;在观察、解释天地万物、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生活方面,发表了极有价值的见解。
  在《物理论》中,杨泉写道:儒家立浑天,以追天形,从车轮焉;《周髀》立盖天,言天气循边而行,从磨石焉。斗极,天之中也。言天者必拟之人。故自脐以下,人之阴也;自极以北,天之阴也。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天者,君也。夫地有形而天无体。譬如灰焉,烟在上,灰在下也。浑天说天,言天如车轮,而日月旦从上过,夜从下过,故得出卯入酉。或以斗极难之,故作盖天,言天左转,日月不行①,皆缘边为道。就浑天之说,则斗极不正;若用盖天,则日月出入不定。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
  这段话概括反映出他的思想的总体框架,其中包含对天体的认识和对宇宙生成的基本看法。我们先来看他的天体学说。

 
一、天体学说新义
  天体是如何运行的呢?杨泉认为,"就浑天之说,则斗极不正;若用盖天,则日月出入不定",对"浑天说"与"盖天说"作了批评,似乎赞同"宣夜说"。他没有评论"宣夜说",很容易使我们相信他大概是"宣夜说"的拥护者。但是,仔细分析,情形不完全是如此。
  (一)"地有形而天无体"
第 75/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