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② 一说,凉州与汉阳郡同治冀县。《通鉴》卷五八胡注: ;冀县,属汉阳郡,郡及凉州刺吏治焉。 ;① ;北地胡 ;据点,正在原北地郡灵州境,故以 ;乡里 ;相称。但北地郡于傅燮出生之前,就已寄治冯翊,此言 ;夙怀燮恩 ;,殊不可解。妄测之,城外 ;北地胡 ;中混杂有寄治冯翊之北地郡之内徙胡人,而傅燮入仕前曾居于北地郡,因有 ;怀恩 ;之意。这是一种可能。另一种可能是,傅燮未居北地郡,而讨黄巾时,皇甫嵩由北地太守任赴征,部属中有从北地郡随行胡人,因与傅燮相处,才有 ;怀恩 ;之谓。第三种可能是,北地傅氏先世对羌胡有恩,本传里其子傅斡讲, ;乡里羌胡,先被恩德 ;云云,似可注意。麾左右进兵,临陈战殁 ;,以身殉职。他死后没几年,京师洛阳惨遭董卓烧掠,成为一片废墟,从此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大乱开始了。傅燮是东汉末年难得的义士忠臣,却 ;不容于朝 ;;他死得壮烈感人,却守不住汉阳城,救不了洛阳城。这是一曲时代的悲歌。 �   三、父傅斡的经历   傅玄之父傅斡(175-219?),字彦材(一曰 ;彦林 ;)①,小字别成。   史书无传。他的事迹散见于《后汉书·傅燮传》及《三国志》裴注中。下面分项叙说。   (一)汉阳失守前劝父权归北地   《后汉书·傅燮传》曰:??子斡年十三,从在官舍。知燮性刚,有高义,恐不能屈志以免,进谏曰: ;国家昏乱,遂令大人不容于朝。今天下已叛,而兵不足自守,乡里羌胡先被恩德,欲令弃(汉阳)郡而归,愿必许之。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 ;言未终,燮慨然而叹,呼斡小字日: ;别成,??汝有才智,勉之勉之。主簿杨会,吾之程婴也。 ;斡嘎咽不能复言,左右皆泣下。   中平四年(187 年)汉阳失守、傅燮战殁时,傅斡13 岁,生年在熹平四年(175 年)。这个年龄虽未成人,却晓世事。傅斡随父至汉阳,眼见守城不足以抵御羌胡叛军的围攻,纵言天下时势,分析其父于朝于郡进退之难,赞同北地胡之请,主张权归北地郡故土,借羌胡拥戴之力,相机图谋天下。这番议论头头是道,难怪其父要奖以 ;汝有才智 ;之语。这番设想又出奇大胆,这跟其时皇权旁落, ;乘时之士 ;①蠢蠢欲动的世风心态有关。皇甫嵩刚平冀州黄中,威震天下,就有人劝他 ;因机以发 ;,代汉而立;皇甫嵩 ;夙夜在公,心不忘忠 ;,干脆想都不敢想非分之举(见本传)。傅燮、皇甫嵩守的是旧传统,傅斡接受的是新思潮。新思潮不满旧传统,旧传统担心新思潮。所以傅曼要叮咛儿子 ;勉之勉之 ;, 并付托主簿杨会。   (二)袁、曹争雄中劝马腾依附曹操   傅燮死后,傅斡去向不明。被傅燮誉为 ;程婴 ;的杨会何所归依,史籍无载。董卓乱中,汉献帝被挟持迁长安。兴平二年(195 年),关中遭天灾人祸,皇室落难东逃,士民南下荆州存身,韩遂、马腾拥兵陇右。从其后有关傅斡的资料来看,他仍留陇右依马腾的可能性较大。   《通鉴》卷六四记,曹操于官渡之战(200 年)打败袁绍。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气病而死;九月,曹操与袁绍之子争夺河东,想争取屯兵关中槐里(今陕西兴平县)、偏向袁氏势力的马腾军的倒戈相助,于是派出司① 《三国志·魏武帝纪》引《九州春秋》曰: ;斡字彦村。 ;《后汉书·傅燮传》李贤注: ;《(傅)斡集》曰:'斡字彦林。' ;① 近人刘师培指出, ;献帝之初,诸方棋峙,乘时之上,颇慕纵横,骋词之风,肇端于此。 ;《中国中古文学史》第三课,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   隶校尉钟繇西向图谋其事。接着记道:繇使新丰令冯翊张既说马腾,为言利害。腾疑未决。傅斡说腾曰: ;古人有言:'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曹公奉天子诛暴乱,法明政治,上下用命,可谓顺道矣。袁氏恃其强大,背弃王命,驱胡虏以陵中国,可谓逆德矣。今将军既事有道,阴怀两端,欲以坐观成败;吾恐成败既定,奉辞责罪,将军先为诛首矣! ;于是腾惧。幹因曰: ;智者转祸为福。??将军诚能引兵讨(河东郭)援,内外击之,其势必举。是将军一举,断袁氏之臂,解一方之急,曹公必重德将军,将军功名无与比矣。 ;腾乃遣子超将乒万余人与(钟)繇会。①这番纵横议论,先言利害,后出方略,令拥兵一方的马腾先惧后从,足见傅幹娴于辞令的特点,更可见他洞察天下形势的谋虑。②这时的傅斡28 岁。他苦口进言,对曹操有利,出发点却是为马腾着想,所以马腾听从了他的劝告。   张既游说马腾,是曹操派来的说客,故马腾疑而未决;傅斡一分析,马腾打消疑虑,完全依从。这应该与傅斡的身份有关。史书未明傅斡说马腾时的职事,他不像是曹操或钟繇、张既派出的游说之士,倒像是马腾手下的幕僚。关于马腾的情况,《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有记载,他时在陇右领兵,时在关中驻屯,时与韩遂合作相亲如兄弟,时又反目相侵成仇敌;他与袁氏结盟,也存首鼠之心;袁绍一死,曹操逐鹿中原,更使他依阿无方。按理说,傅斡不当跟从马腾,因为马腾当年倒戈,而与韩遂合兵,遂使汉阳失守,傅燮殉职。作为傅斡来讲,目睹身历这场悲剧,于韩、马有杀父之仇,焉能俯身事寇仇!但是,联系他劝父依北地胡的一番议论,他归依马腾,又不无可能。他的节义观念很淡漠,因此对忠孝的讲究也必然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依马腾求存身,说马腾以乘时,就不是难以理解的事了。①   (三)扶风太守,丞相府参军、仓曹属   《后汉书·傅燮传》曰: ;(傅)斡知名,位至扶风太守。 ;《三国志·魏武帝纪》引《九州春秋》曰: ;(傅斡)终于丞相仓曹属。 ;这是有关傅斡劝马腾以后任职的两条基本材料。扶风太守在前,丞相仓曹属在后。据此,并参据其他记载,兹将傅斡这一段仕历分述于下。   1.建安十二年至十八年(208-213 年)为扶风太守建安十三年(208 年)六月, ;曹操自为丞相 ;(《后汉书·献帝纪》),建府邺城(今河北磁县南);同时,将马腾连同其家属徒迁至邺,委马腾以① 《通鉴》这段记事,来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注引司马彪《战 略》,文字稍异。《三国志》注引中尚见:马腾听了傅斡一番分析后曰 ;敬从教 ;; 马超领兵中还有韩遂部众,东向与郭援交乓, ;大破之 ;。② 当时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 ;政在曹氏,天子恭己 ;的政局特点。荀 悦著《申鉴》,仲长统著《昌言》,分析治乱,亟言 ;为政之术 ;,《通鉴》卷六四、 六五有记载。这一背景正是傅斡说马腾的立足点。① 还有一种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即傅斡作为曹操一方的说客,系由钟繇 所派。由于晓之以理,陈之以利害,终于为马腾接受。我们倾向于傅斡是作为马 腾之幕僚身份,只是一种猜测,史书无明载。卫尉之职,唯留其子马超仍居关中,统领部曲,驻屯槐里。槐里即为扶风郡治所在,而扶风作为三辅(京兆、扶风、冯翊)之一,归当时的司隶校尉部统管,司隶校尉为钟繇。看来傅斡没有随马腾入邺,而与马超留在了关中,做了扶风太守。他原先是马腾的幕僚,在关键时刻又劝说马腾归附曹操,现在马腾内徒而马超留驻,由傅斡出任扶风太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一安排恐与钟繇的建议甚有关系。   2.建安十八年至二十四年(213-219 年)入邺,先后任丞相府参军、仓曹属之职建安十七年(212 年)五月,曹操诛马腾,夷三族(《通鉴》卷六六)。这跟前一年(211 年)马超在关中起事反叛有关。曹操出兵征讨汉中张鲁,取道关中,引起马超、韩遂诸将犯疑,在懂关屯兵阻击;马超失败后,移屯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不久流窜陇右,继续与曹操对抗。   建安十八年(213 年)五月,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后汉书·献帝纪》);七月, ;魏始建社稷、宗庙 ;,十一月,初置百官(《通鉴》卷六六)。魏国始建,钟繇调离司隶校尉,入邺为大理;张既调离京兆尹,入邺为尚书,《三国志》本传有记。傅斡很可能也同时调离扶风太守任,入邺为丞相府参军。因为次年(214 年)七月,曹操由邺城南下征讨孙权之前,傅斡作为参军,曾谏阻曹操。《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注引《九州春秋》曰:参军傅斡谏曰: ;??愚以为可且接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义。??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全威养德,以道制胜。 ;公不从,军遂无功。   《三国志·魏武帝纪》正文。《通鉴》卷六七记事,均未载此次曹操出兵征孙权的胜败结果,看来确是 ;无功 ;而返。傅斡的分析不无道理,他的建议也颇富远见,但是曹操是不会采纳的。为什么呢?曹操志在统一天下,傅斡却提出 ;分土 ;而治的方案;曹操急于征伐以成大功,傅斡却摆出了当务之急在于兴学教民的纲领。当时曹操哪里听得进这些话,即使没打胜仗,他也会继续用兵的。 。
第 6/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