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傅幹身在曹操手下任参军,清醒地认识到天下三分的总格局业已形成,统一天下需要有个过程。他在谏阻曹操前夕,对刘备在蜀盘踞的潜力,也作了精辟的分析。
  征士傅斡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这段文字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备传》裴注所引《傅子》,是傅玄记录其父反驳丞相掾赵戬低估刘备时的一段话。
  刘备入蜀在建安十六年(211 年),当时的汉宗室、益州牧刘璋眼光短浅,没有考虑后果,如盼来了救星一样欢迎刘备,他想不到刘备有野心;建安十九年(214 年)刘备引军围攻成都城,逼刘璋投降,"袭蜀"成功,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刘备袭蜀前夕,邺城丞相府议及此事,赵戬以为,刘备"拙于用兵","袭蜀"必将"不济",上引《傅子》一段话前亦载他的言论。显然,赵戬只是书生之见,傅斡具有战略眼光。至于文中称傅斡为"征士",恐怕不合实际。刘备袭蜀与曹操南征是同年的事,袭蜀在五月,南征在七月,中间相隔仅两月,何来"征士"、"参军"之异?傅玄或有忌讳,不能肯定。
  傅幹由参军转任丞相仓曹属的起止时间约为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五月至二十四年(219 年)九月。前一时间是裴潜由丞相仓曹属而为代郡太守的调迁之机(见《通鉴》卷六七),后一时间又是刘伟受任仓曹属的初始之时(见《三国志·刘廙传》裴注);其问当为傅斡在任丞相仓曹属的合理时间。关于这一推测,需补充说明几点。
  其一是,建安二十年(215 年)底,扶风太守赵俨受命"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三国志》本传,时间据《通鉴》),主持关中军事,似仍守本职扶风太守之任,不当以调离迁任视之。他离开关中南下助曹仁守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这期间如果插入傅斡接任扶风太守而暂时离开丞相府,很快又调回任仓曹属,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不合理,故不取。
  其二是,邺城有两套班底:一是丞相府,名义上是汉室所属,建安十三年(208 年)六月"曹操自为丞相"(《后汉书·献帝纪》),直到他死(220年),接着曹丕又做了几个月的汉丞相,禅代以后,曹魏政权有大将军而无丞相;二是相国府,这是曹操为魏公后另设的私属机构,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八月,"以大理钟繇为相国"(《三国志·魏武帝纪》),入魏后,相国改为司徒。傅斡的职任在丞相府,不在相国府,他"终于丞相仓曹属",说明他没有活到汉魏禅代以后。
  其三是,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九月,魏讽乘曹操西征汉中之机,于邺都谋反,被留守的太子曹丕诛杀,"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坐免官"(《通鉴》卷六八)①。恰巧,这时刘伟又被任为丞相仓曹属。那么,傅斡之死是否与魏讽谋反一案有株连呢?史无明文,不能认定,聊备参照。不过,他肯定在此之后不可能继续担任丞相仓曹属的职事,即使未遭诛杀,恐怕也与钟繇一样"坐免官"了。
  (四)著述文章小议
  《隋书》、新旧《唐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均无傅斡文集载录。但是,前出唐代李贤注却提到《(傅)斡集》,说明傅斡曾有文集存世。现存他的作品,无诗,有文五篇:《肉刑议》,《与张叔威书》(佚文),《谏曹公南征》,《王命叙》,《皇后箴》。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一有辑录。其中《肉刑议》较为重要,其意是:礼乐使君子有所忌,刑罚使小人有所畏;"肉刑之法,不当除也",其理可从"五验"而知。至于哪"五验",只见提到"智所暗"一验,其他四验没有下文,估计是原引书《艺文类聚》节录造成的。
  关于要不要恢复久废不行的肉刑,曹操挟献帝都许之初,曾议过一次,① 《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注引《世语》:"诛(魏)讽,尘死者数十人。"这个数字似乎合理一点,《通鉴》所记"数千人"或误。
  由于孔融反对作罢。直到建安十八年(213 年)底,据《通鉴》卷六六所记,"魏公操欲复肉刑",御史中丞陈群为文极表赞成,"当时议者,唯钟繇与(陈)群议同,余皆以为未可行"。其实傅斡也是站在赞同派一边的,不唯钟繇一人而已。所以,曹操有意,陈群倡议,新任职的大理钟繇、参军傅斡复议可行。由于拥护的人太少,曹操只好"顾众议而止"。

 
四、几点说明
  前面花了不少笔墨,钩稽、订正傅玄的家世背景,这与傅玄的生平思想有什么要紧的关系呢?
  第一,魏晋其始,九品论人,讲究阀阅,士人的郡望、族姓日益受到重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声名与出处。北地傅氏自两汉以来,就是北方一门望族,但是,汉未羌胡侵掠,旧地失土,郡治内徒,傅氏族人侨居他乡。这情形颇似东晋南朝流寓江南的北方士族后代的处境。标榜时,尚觉自豪;细一想,心理上不免压抑。而傅玄在世期间,像北地郡这样内徒寄治的情况,在整个北方还很少见,与西晋以后北中国为五胡所乱的局面不能同日而语。很显然,北地傅氏的声望要受到影响,朋党相援中,傅氏成员自会有势单力孤的感受。这与傅玄的处境有关。
  第二,傅燮刚直而忠义,重在事功;傅斡机敏而乘时,偏于权谋,父子两代,性格有别,言行遇异。这是时势造成的,跟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及个人经历都有关系。汉未黄巾起义之后,士人的心态变化很大。清人赵翼以为"东汉重名节"(《甘二史札记》卷五)。此议用于黄中起义之前,确为的论;统而论之不见得完全成立,汉未多有相反的例子。至于魏晋二代,汉末遗风仍相当浓重,士人无论处世也好,争议也好,复古守旧与乘时趋新始终相依并存,相辅而行。在傅玄身上,既可以看到其祖的影响,又能发现其父的影子,随着社会政治气候的变化,傅玄的思想倾向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知人论世,自应顾及父、祖的生活道路及其思想性格。
  第三,魏晋二代,士人的仕宦升迁颇重父、祖生前官爵地位,傅燮、傅燮父子生前显职均不过一郡太守,以魏晋品第论,才是五品而已,离高门贵族的二品资荫,尚有几品之隔。当然,傅燮功多当封而不得封,又以身报国,英名传扬;傅斡于曹操得关中不费刀兵、收河东轻而易举的霸业中,也有所建树。这些先辈资荫,对傅玄有利。傅玄仕履中居职地位,有时得考虑其父、祖的因素。
  最后,简单说说傅嘏一支族人与傅玄的关系。傅嘏与傅玄是从兄弟,但亲族关系渐疏,前已道及。以傅玄之父傅斡的身世而言,亦可证实。傅斡13岁丧父,留居关中,3 年后,傅嘏之伯傅巽、父傅允随献帝西迁长安;关中大乱时,他们合家南奔荆州,依附刘表。其间傅斡没有投靠族亲,没有随行南下荆州,而很可能西奔加入马腾一方。如果族亲很近,傅斡失父后,傅巽等理该照应才是。当然,曹操平刘表后,傅巽一支北上邺城;傅斡后来也从关中到达邺城,两支傅氏族人聚在一起,日后虽是荣损相关,但他们彼此间的背景仍有不小的区别,不能同"支"看待。
  傅嘏之伯傅巽,汉魏禅代之际,已是散骑常侍(以魏品论,居三品),参与禅代劝进①;魏文帝黄初中,又进侍中②(三品中最尊显之职),已近从公之位。而与傅巽同辈的傅斡,入魏前的职秩卑微。这一差别就在入魏入晋后的后辈子孙身上显示出来了。傅嘏去世(255 年)前,职为尚书仆射,居三品,爵为阳乡侯;死后追赠太常,为九卿之首,晋入二品,为这一支傅氏奠定了高门尊显的基础。然而这一年(255 年),傅玄也由参军(八品)转温县令,他虽比傅嘏小8 岁,居职问的品秩之差别,却正是两支同辈傅氏的地位悬殊的反映。至于下一辈,傅嘏子傅祗为雍州大中正③,傅玄之子、比傅祗年长的傅咸却是北地郡中正,尊卑有别。居官任职如此有悬隔,联姻攀亲的情况也差不多相似,这后面还要讲到。魏晋时期,门第高下,要从婚、宦两方面考察,唐长孺先生论之甚详④,未至二品,不能算高门士族。北地傅氏虽系同族,却有二支尊卑之分。傅玄生前死后,未至高门。这跟资荫有关,也与为官波折有关。这里只是提前打个招呼而已,下面讲到傅玄生平时再详论曲折。
第 7/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