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第五章"通儒达道,政乃升平"──君人南面之术(一)
  前面我们已说明:《傅子》成于入晋之前,而不是入晋以后;傅玄是位政论家,不是哲学家;《傅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内篇》;《内篇》送到王沈手里的时间,当在司马昭执政以后、王沈出外任之前这几年里。《晋书》本传讲,傅玄自嘉平初入司马昭军府,至咸熙初立五等爵,其间十几年,"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上书所陈,与《内篇》所论,其内容、用意应是一致的。所谓"匡正",其意有二:一是如何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潮影响下,坚持"存重儒教"的方针;二是在实现禅代的进程中,怎样"经纶政体"。显然,这是为司马氏谋"君人南面之术"的。
  所谓"君人南面之术",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是论"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属道家主张。但是,道家提出的"清静""无为"的"南面术",并不是一种专利品,其他诸子也各有一套向君主游说进言的统治方案。诸子各家无论是以"五德终始"论君道,倡言"主运",还是"以不知为道",提出"主道",其目的都是希求君主实行"无为无不为"的成功统治。儒家、法家、名家、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都有过这方面的议论。两汉统治者贵黄老、尊儒术、论谶纬,曹魏统治者"贵法术"、"慕通达"、倡经学、煽玄风,无一不是围绕着"君人南面之术"进行的。远的不说,正始年间玄学讨论的"圣人"之情、"无为"之道,就是为"农黄之化"的改制活动服务的;玄学家朋党相援,绝不是为了维护并巩固曹魏政权,何晏冠冕堂皇上奏齐王曹芳"慎其所习"、"大臣侍从"(《三国志·三少帝记》语),是提醒君主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何晏辈"中下之吏"(蒋济语)的监督,只允许"无为"而处,不能"无不为"。这期间,蒋济的《万机论》,王基的《时要论》,桓范的《世要论》,杜恕的《体论》、《笃论》,袁准的《正论》、《正书》等著述先后问世,都是讨论治国之体的,涉及时弊的论述不少,针对玄学家乱政坏俗的言行,提出要儒法兼济,以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这也是"南面术"。所以,"南面术"在理论上虽有"无为无不为"大体相似的表述,但在理解上、实践中却有大相径庭的地方,关键是在君权上作文章:君"无为",臣可以"无不为",这是一种主张;君"无为",为的是"无不为",这又是一种主张。《隋书·经籍志》就将"南面术"包括的内容置干"杂家"中反映,比较合乎实际。
  傅玄所论"君人南面之木",特别之处在于力倡"有为"而治。入晋之后,他在《鼙舞曲·明君篇》里写道:"暗主不自信,群下执异端",这就是"无为"的后果;而明君必须"恭己慎有为,有为无不成"。这是我们理解并把握《傅子·内篇》精神实质不可忽略的要点。傅玄倡"有为",并不是要求君主"无不为",勤于庶事杂务,而是希望明君先要"有力",即在为君、用臣、使民等方面建立威信,然后才能"无为无不为"。这一"南面术"的提出,是从荀子寓法于礼的思想中找到依据的。荀子论君道,主张"能群",即善于"生养人"、"班治人"、"显设人"、"藩饰人",从而达到"隆礼至法"、"尚贤使能"的"至道大形"(《荀子·君道》),首先强调的是"有为"。同时,傅玄还从汉魏政论家的立论中,综合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傅子·内篇》中讨论到的问题,在荀悦、徐幹、刘廙、蒋济、袁准等人的政论著述里,或多或少,或同或异,均有所涉及。这说明,如何拨乱反正,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这是当时有识之士极为关注的焦点。特别应予注意的是,傅玄完成《内篇》的时间,正值司马氏禅代未遂的关头,讨论"南面木",更有直接为司马氏建基立业服务的功利目的,所以王沈认为,傅玄所论有汉初贾谊政论的色彩,为"今不及"之论。如何从历史的兴衰中吸取经验教训,从现实的需要里寻找安邦治国之道,这是傅玄著论的出发点和用意所在。
  下面,我们先来看傅玄有关人主自身方面的一些意见。

 
一、正己立身以正天下
  儒家是强调伦理教化作用的。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又讲"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荀子讲"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儒家所讲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包含了相当广泛的内容,规定了不少的名目,例如忠、孝、节、义,温、良、恭、俭、让等等,称之为"德目"。
  在德目里,傅玄最重视立公与履信。这是《傅子·内篇》里反复涉及的两个问题,而且主要是针对人主而言的。
  (一)正己以公心
  傅玄讲,人主于治人、正已两端,"必正己以先之也","正己,所以率人也"(《内篇》无篇名段)。而正己,最重要的是正心。《正心》篇曰: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古之大君子,修身治人,先正其心,自得而已矣。夫能自得,则无不得矣;荀自失,则无不失矣。无不得者,治天下有余。故否则保身居正,终年不失其和;达则兼善天下,物无不得其所。无不失者,营妻、子不足。故否则是己非人,而祸逮乎其身;达则纵情用物,而殃及乎天下。??古之达治者,知心为万事主,动而无节则乱,故先正其心;其心正于内,而后动静不妄,以率先天下,而后天下履正而咸保其性也。斯远乎哉?求之心而已矣。在这段话里,傅玄强调人主"正己"的根本途径,要靠"自得""求之心"。这是荀子的观点。《荀子·修身》篇提出,以礼正身,以礼为师,"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自安"即"自得","师以身"即"求之心"。荀子还讲,知"道"在心,而心要"虚一而静",这就是"大清明"(《解蔽》);人君"修身"比"为国"更重要,"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道》)。傅玄也讲:"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意林》)这就要求人君应自觉地"率先天下",从一开始就"正身",以"正心""自得"。这是一种主动进取的主张。
  那么,人主如何才能"正心""自得"呢?傅玄提出"息欲明制"(《校工》)的办法。所谓"息欲",就是"去私"。在生活享受方面,不能无节制,一味贪图声色之好、货物之求。《校工》篇曰:天下之害,莫甚于女饰。上之人不节其耳目之欲,殚生民之巧,以极天下之变。一首之饰盈千金之价,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纵欲者无穷,用力者有尽。用有尽之力,逞无穷之欲,此汉灵之所以失其民也。
  《检商贾》篇讲,"上不征非常之物","君不索无用之宝","上息欲而下反真矣"。而"节欲"、"息欲",不如"无欲"。《曲制》篇曰: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
  无欲则无求。无求者,所以成其俭也。不知足,则物莫能盈其欲矣。莫能盈其欲,则虽有天下,所求无已,所欲无极矣。海内之物不益,万民之力有尽,纵无已之求,以灭不益之物,逞无极之欲,而役有尽之力,此殷士所以倒戈于牧野、秦民所以不期而周叛。曲论之好奢而不足者,岂非天下之大祸耶!
  "无欲"而俭是福,"不知足"而奢是祸。作为人主,应该近察天下物力民情,远鉴前代纵欲失民之祸变;不能相信"好奢"之"曲论",而要"求之心"。"心者,神明之主、万理之统也","有正心,必有正德,以正德临民,犹树表望影,不令而行"(《正心》)。而"心之倾,不可辅也"(《栋铭》),"倾危之变,厥身以随"(《杖铭》)。心正心邪,直接关系到吉凶祸福,人主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所谓"明制",就是行"公道"、立"公制"。在君臣、君民上下,无论是选举用人,还是为政赏罚,都要"至公"而"无忌心"。《通志》篇曰:任公而去私,内恕而无忌,是之谓公制也。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而私曲之情塞矣。《举贤》篇讲:"唯至公,然后可以举贤也。"《问政》篇讲,"政在去私","夫去私者,所以立公道也"。按照傅玄的解释,"公道"是在臣僚中解决权利之争的,贤者举之,不肖者黜之,为恶者诛之,不论"亲疏党别",人主不应以一己好恶而妄定进退;"公制"则有某种约束性质,君臣上下彼此相互理解,君"任公",臣"无忌",民"无怨",顺而不争,恕而通志。
  "公心"、"公道"、"公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即《通志》篇所示:"夫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共同点是"去私"。焦点在人君身上:"公心"要"自得","公道"要上行,"公制"要上立。
  我们说,傅玄要求人主按照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主张,注重修身正心,去私立公,息欲明制,以通天下之志,实现以礼治国的理想,这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从理论上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礼制是规定尊卑等级的人际关系的,为的就是尊君。无论是周礼确立的亲亲、尊尊的规则,还是孔子提出以仁释礼、荀子主张寓法于礼的新义,等级统治的结构井没有变,君权至上的法统也必须维护。因此,儒家强调最高统治者"以修身为本",重视道德修养的这套说教,与尊君的礼制规定就是相矛盾的。从实践上讲,即便是从傅玄推崇的延续400 多年的汉王朝挑出最开明的皇帝来考察,也没有哪个君主在"正心""修身"方面,能自始至终地实践自我完善的历程。至于汉魏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崩溃,儒学的权威地位下降,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杀伐篡夺的政局变化不断发生,可以说,这又是一次礼崩乐坏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傅玄呼吁人主按儒家政治思想的要求,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自省修身的道德伦理的轨道上,一是不可能,二是办不到。司马氏要夺得曹魏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儒家名教不过是点缀,是号召士民的手段,最终解决问题要靠强权,靠实力,靠阴谋诡计。这是司马氏父子心里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司马氏又毕竟是标榜以名教治天下的,儒家的伦理道德对谋求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解功能。因此作为人主要以德正己,"率先天下",使得"天下履正",这仍然是需要强调的问题。
  (二)立身以诚信
第 34/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