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叶本而言,我们对各卷的看法是:卷一26 篇。保留前24 篇,将《宫室》移入卷二,将《释法》改置《傅玄集》;附入卷二中赵英《长短经》所出4 篇《傅子》文,即《量才》、《知① 严辑《傅子》中,由一条从《艺术类聚》卷四四辑文("筝者??")叶本《傅子》不载。而于《傅玄集》二卷有录。
① 这段文字是叶氏光绪丙午(1906 年)冬致书筱翁太夫人中的话。引自 《艺风堂友朋书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中华文史论丛》增刊"版。
② 严辑本卷二,也收录了《释法》另有《镜总叙》、《大本》两篇,共计 三篇。其中《镜总叙》错收,《释法》亦当附入他卷;《大本》仅6 字,署题不能 成立,当去篇题,移文于附录卷。人》、《大体》、《定名》(?)。去二增四,合计28 篇。
卷二81 条。增入严辑1 条(《全晋文》卷四九:"说身隐??"),移人《宫室》条;删掉"乐广为河南尹"条①,撤去《长短经》文4 条。增移2条,删撤5 条,合计成78 条。
卷三131 条(内《自叙》4 条)。删《口铭》②条,成130 条。
附"订讹"17 条。其中《仁论》篇文中所引荀悦《申鉴·杂言》一段,略加按语说明,仍保留不去为好。
(五)内、外、中篇的内容与写作时间
本传对《傅子》一书的介绍,因题失文佚情形太严重,史籍再难见更详细的记载,仅凭现存资料,很难说清端尾。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臆测曰:或问《傅子》为内、外、中篇,有四部六录,云何区别?曰:内篇撰论经国九流;外篇三史故事,评论得失;中篇《魏书》底本,而以《自叙》终焉。四部六录,莫考;《崇文总目》作"四篇亡录",盖误。
他在《全晋文·傅子》按语里,还提出:"案,百四十首而百二十卷者,或元有缺篇,或数篇合卷,今莫能详。"即认为:本传所出"百四十首",指的是篇数;宋以前著录"百二十卷"出的是卷数,二者不是一回事。
关于《傅子》内、外、中篇的大体划分,我们的意见是:内篇为"撰论经国"的内容;外篇、中篇为撰论"九流、三史故事"的内容,因遗文不多,己难强为区别;《魏书》底本肯定收入了《傅子》一书,或为中篇的组成部分。这一看法,略与严氏推测有异。
1.内篇"撰论经国"之理关于《傅子》内篇,本传还有一段重要文字,曰:(傅)玄初作内篇成,子(傅)咸以示司空王沈。
沈与玄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杨(朱)、墨(翟)之流遁,齐孙(孙卿,即荀况)、孟(轲)于往代,每开卷,未尝不叹息也。'不见贾生,自以过之,乃今不及'①,信矣!"王沈(?-266),《晋书》有传。他在曹魏高贵乡公在位时(254-260 年),以散骑常侍、侍中之职,"典著作",并与荀、阮籍等"共撰《魏书》",常与曹髦一起"讲宴属文",被号为"文籍先生"。曹髦攻打相府前,他向司马昭告密,其后,他出居外任。司马炎即晋王位(265 年),始回京重用。① 此条辑自《艺文类聚》卷六"郡部·河南郡"。严辑本、叶辑本均错收。《晋书》本传有乐广为河南尹及其掘墙得狸之轶事记载。据《通鉴》卷八二,乐广为河南尹在元康七年(297 年)前后,此时距傅玄去世时已有近20 年,显然非傅玄所记。《类聚》有误。
② 《口铭》(又题《口诫》),应入《傅玄集》。
① 王沈引文,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是:"吾久不见贾生,自 以过之,今不及也!"引文与此稍异。这是汉文帝赞叹贾谊的活。贾谊刚从楚地 被召回,回答鬼神之事后,汉文帝很佩服他的学识。次年即泰始二年(266 年)五月就去世了。泰始三年(267 年),晋武帝才下诏追赠他为司空。
傅玄初成之《傅子》内篇,由其子傅咸送呈王沈的时间,必在王沈任侍中、"典著作"的几年中。其间,王沈文名甚盛,又心向司马氏。这是傅玄要让他过目的原因所在。至于傅玄本人,高贵乡公在位期间,他正在温县令任上,不在京城;其子傅咸,年龄在17-22 岁间,或在太学就读。这就是为什么内篇要由傅咸去送的原因所在。至于司马昭即王位后,王沈、傅玄都被召回重用,二人间过从甚多,内篇无需由傅咸单独送达。
本传称,傅玄任职温令、弘农太守期间,"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
《傅子》内篇无疑包含有"上书""匡正"的内容,或者就是经整理补充后的结集;宗旨是既"陈便宜",又在"匡正",这是给司马氏献策献计的,而不是向高贵乡公进言的。
我们认为,今存《傅子》较完整的内容,即《群书治要》所存27 段文、赵蕤《长短经》另录4 段文,共计31 段文字,正是内篇遗文。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三。其一,王沈评语与《傅子》今存的这些残篇文字,内容是吻合的;其二,傅玄于温县任职时,接触到民情民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实际,这在他的内篇中必然要有所反映,而上举篇段里涉及到了这类问题;其三,内篇写成前后,司马氏最终代魏还没有实现,反叛的事时有,局势怎么控制,政体如何确立,选人用人怎样才好,等等,司马氏急不急且不管,傅玄很急,所以他要陈述己见,以求采纳。王沈将傅玄比作怀才有识的贾谊,令他开卷受益,为之叹息,这说明二人心有相通,都是忠于司马氏的。有唐之初的谏臣魏微所以要在《群书治要》里大量引录《傅子》文,这又可从后代初建国之际的借鉴角度,证明这些文字正是内篇遗文。所以说,内篇是"撰论经国"之理,为司马氏代魏谋求"南面术"的。
2.中篇或为撰论包括《魏书》在内的"三史故事"傅玄"撰集《魏书》"的时间,本传有大略说明,是他初人仕后的事。
上一章我们指出,始于景初三年(239 年)齐王曹芳即位之后,终于正始十年(249 年)正月高平陵之变。大体而言,正始年问傅玄在参撰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