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南宋郑樵《通志》卷六六:"《傅子》五卷。晋司隶校尉傅玄撰。旧有百二十卷。"6.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有《傅子》著录,不载卷数。
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四"子部杂家类":《傅子》5 卷, 23篇。并引《崇文总目》:"晋傅休奕撰,集经史治国之说,评断得失,各为区例,本传载内、外、中篇,凡四篇亡录(按,"四篇亡录"当为"四部六录"),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8.清乾隆年间所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九一"子部·儒家类一":"《博子》一卷。晋傅玄。"据《永乐大典》所收,总为一卷;又据他书征引,辑得40 余条,作为附录。
9.《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原撰,范希正补正)卷三"子部·儒家类:议论经济":"《傅子》一卷。晋傅玄。聚珍本,杭本,福本。"①范补:"指海续刻本②。又,严可均辑本四卷,刻《全晋文》内;又,湘潭叶德辉刻本三卷,订误一卷。"① "聚珍本"指清乾隆中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杭本"又名"浙江 本","福本"又名"福建本",同属"武英殿"本系统。
② "指海续刻本",指清道光中钱祚熙增补而成的三卷本。
10.孙殿起《贩书偶记》、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同有著录:请方■师集校《傅鹑觚集》五卷,附校勘记一卷。其中前二卷为《傅子》。
另外,清代以来诸家辑佚而出的各种版本的《傅子》,有一卷、二卷、三卷、五卷等,均于《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1、1962 年分三册先后出版)中"总目"、"子目·子部·儒家类"可查得,不再一一列出。这些形形色色的《傅子》辑本,在校勘方面,意义不大。
由上述著录可知:《傅子》原有140 篇,分为120 卷;③宋代仅存23 篇,另定为5 卷;清代以前归类于杂家,由《四库全书》起,多归类于儒家,只有叶德辉认为,唐、宋著录入杂家类,"最合流别"(《傅子·叙》)。
此外,《旧唐书·经籍志上·礼类》载有:"《周官论评》十二卷。陈邵驳。傅玄评。"《新唐书·艺文志一·礼类》亦载:"傅玄《周官论评》十二卷,陈邵驳。"这部《周官论评》,由傅玄作评。原书在《隋书·经籍志一》载为:"《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陈肋"当即"陈邵"。但是,此书于唐以后不见著录,内容失传不存。
今存《傅子》佚文中,是否尚有《周官论评》的点滴内容,这不能肯定,亦无从考究了。
(二)清代以前的辑录情形
清代以前,《傅子》中内容完整较完整的文字,主要见于:1.《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计58 条;2.唐魏徵《群书治要》①,计27 段(无篇名);3.唐赵蕤《长短经》②,计5 篇(段);4.唐杜佑《通典》卷九二、九四"礼",计2 篇;5.明《永乐大典》,计24 篇(有篇名)。
还有零星片断,甚至仅为只言片语,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里,较多地散见各卷;《意林》里集中摘录的革条文字也不少,共有95 条之多。另外,在其他史籍(如《左传》、《史记》、《宋书》、《文选》、《史通》、《困学纪闻》等)中,偶见极少注引文字。
应该指出的是,从前代典籍里全面董理、认真辑佚,并汇总而成《傅子》全帙者,是在清末,由方师、严可均、叶德辉分头完成,各臻其美的。在他三人之前,清人所辑《傅子》,主要依靠《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所采,就是如此。
(三)《四库全书》收载得失
③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载 《傅子》一百二十卷。"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第二册里指出:"《隋志》、旧新 《唐志》及《意林》卷五均作《傅子》一百二十卷,则《提要》中一百四十卷,四 字为二字之误。"余氏所用版本或有此误。① 《旧唐书·经籍志下·子部·杂家》:"《群书理要》五十卷。魏徵撰。"《新唐书·艺文志三·子部·杂家》:"魏徵《群书治要》五十卷。""理"字乃避讳而改,应为"治"。
② 《新唐书·艺文志三·子部·杂家》:"赵蕤《长短要术》十卷。"《旧唐书》不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傅子》称收载情形是:今检《永乐大典》中散见颇多,且所标篇目咸在。谨采掇裒次,得文义完具者十有二篇,又文义未全者十二篇,篇日视《崇文总目》较多其一。疑《问刑》、《法刑》本属一篇,《永乐大典》误分为二耳。谨依文编缀,总为一卷。其有《永乐大典》未载而见于他书征引者,复搜辑得四十余条,别为附录,系之于后。
辑入《四库全书》中的《傅子》,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内阁中书徐步云经手而成的。程瑶田补充说明是:"??纂修官徐步云从《永乐大典》中搜出《傅子》有录目者二十四篇,然皆裴松之之所未引者;又有无录目者数条。及旁搜《太平御览》、《文选·注》中碎事凡四十条,亦间为裴注之所未及引。"(《(通艺录)、<修辞余钞>、<辑逸>子书三种序》)①有篇目的24 篇《傅子》文,在《永乐大典》中的次序是:①《正心》;②《仁论》;③《义信》;④《通志》;⑤《举贤》;⑥《重爵禄》;⑦《礼乐》;⑧《贵教》;⑨《检商贾》;⑩《校工》;⑾《戒言》;⑿《假言》;⒀《问政》;⒁《治体》;⒂《授职》;⒃《官人》;⒄《曲制》;⒅《信直》;⒆《矫违》;⒇《问刑》;《安民》; 《法刑》; 《平役赋》; 《镜总叙》。
附录共计48 条。出自:《永乐大典》6 条(1-6),明《诸子琼林》2条(7,8),《太平御览》33 条(9-41),《文选·注》7 条(42-48)。根据上述基本情况,我们可知四库本《傅子》的指导思想,是从政论名理的角度辑选的,即纂修官徐步云认为《傅子》当归入儒家类。纪陶所撰《提要》又大加肯定,似乎这样一来,晋代子家著作传世者,"独玄此书,所论皆关切治道,开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是亦可为宝贵也"。这一指导思想作茧自缚,有意限制了已知《傅子》散见各处文字的集辑,实际上只能说是选辑本。从程瑶田的说明里反映出,《三国志》中裴注所引大量《傅子》文字,纂修官不是不知,而是不取,害怕一并选进去,就与儒家治道之论相悖。这不是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在采用书目上,同样表现出纂修者的疏漏,即仅限于《永乐大典》、《太平御览》、《文选》这几种,更多地依赖《永乐大典》。当然,比《永乐大典》所收早出,且更为完整的唐初《群书治要》,乾隆年间日刊本未引入国内,纂修者还漠然不知,无从比对,使得采集所得的主体部分就很不完善,漏洞不小。这且不说,即便《太平御览》、《文选·注》中散见文字,也多有未录者;其他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极有价值的类书,干脆不予理睬,不去翻检,则可见纂修者于匆忙中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余嘉锡先生既批评了纂修官徐步云"颇为疏略"之失,又引用文廷式的话,指责了总纂人纪昀:"是其学(按,指《傅子》)亦兼取诸家,真杂家者流耳。纪文达①入之儒家,非是。"(《四库提要辨证·傅子》)余氏的意见是非常正确的。
① 程瑶田序文,又可见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桓子新论》前。作 序时间是清嘉庆四年(1799 年)。① 纪昀,《清史稿》卷三二○有传。"文达"是他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