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至于与傅玄同族的傅嘏、傅祗父子,与杜同族的杜预,都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显贵之辈。族、望虽同,门第、阀阅却异。傅嘏、傅玄间有过与何晏一伙作对的共同遭遇,在政见上比较贴近,但傅嘏死得很早(255 年);杜之母严氏曾以书信劝勉过社预,说明关系并不生疏,但杜预发迹较迟。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两门尊卑有别的族亲加姻亲的关系看得太简单,以为亲如一家不可分割似的,其实要复杂得多。比如傅玄与从兄傅嘏、从侄傅祗、从姻兄杜预之间,从现有史料看,很难发现更多值得珍视的往来相援的资料,倒是傅祗要分门独立的举措(即不与傅咸同属灵州),更耐人寻味。①
  (三)稀少的交游
  傅玄"不能容人之短",势必妨碍他广泛交游,莫逆之友甚少,持久的友谊更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倾心相交者,必有与己相颉颃之性格。被他引举的皇甫陶,前面已说过了,看来两人后来多半是分道扬镳了。除皇甫陶外,还有一人:崔洪。《通鉴》卷八○特别指出:玄与尚书左丞博陵崔洪善。洪亦清厉骨鲠,好面折人过,而退无后言,人以是重之。
  这条资料不见二人本传,《通鉴》采录所据不清,但显然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我们不当疏忽。崔洪于《晋书》有传,他"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并"以正直称",曾上奏晋武帝,直斥联姻帝室的冯恢"不敦儒业",讨好冯恢的翟婴为"浮华之目";武帝不得不免了翟婴散骑常侍之职。在这方面崔洪与傅玄同气,交好有基础。同时,崔洪有时亦见"乖其常性,故为① 傅嘏、傅祗一门联姻高门、帝室。嘏妻(祗母)为泰山鲍氏,《御览》卷 五五六有载;陈郡何氏、太原王氏,与傅嘏一门有姻亲,傅咸文《赠何劭王济诗 序》讲到的"从内兄"、"从姑"称谓,正指傅嘏一门而言;傅祗之子与弘农公 主成亲,本传有载。
  诡说"的地方,这在傅玄身上也有体现。比如,魏晋之际,何曾以三公之尊,"奢豪""华侈"很出名;荀亦为三公,"而无质直之操","以此获讥于世"(本传),但是,傅玄竟能肉麻地吹捧这两人"能行孝之道",是"君子之宗"(见《晋书·何曾传》),著论为文,大肆张扬。入晋前夕,傅玄为司马氏的"以孝治天下"作宣传,选的却是两位品行不端的名公作典型,实在是"乖其常性,故为诡说"的表现。这也就难怪他能与崔洪相善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品德竟奇迹般地共存相安,这种知己同道轻易碰不到。无可讳言的是,古今历史长河中,刚直不阿的志士仁人,在逆境中不畏强权,谔谔当世,可以置身家性命于不顾,但是一旦地位变了,权势就能扭曲他,无形中使他出现违心、趋附之态。傅玄入晋前后的表现,既有一贯的地方,也有逆转的痕迹。这是时势使然:正直与乖诡浑然一体。
  入晋前,傅玄与裴秀、王浑同在司马昭军府共过事,①向王沈呈递过自己的政论集《傅子》内篇;入晋后与荀、荀勖、张华等人制定礼乐,创作歌诗。但是,更深的交往却无从谈起。泰始二年(266 年)初,曹魏名臣程昱之孙程晓因官运不达,自比许、巢,向傅玄赠诗;傅玄答诗(二首)一方面盛美开国景象,一方面同情这位"嗟水滨"的孤独者。赠答诗今俱存可见。傅玄还与张载、索靖有过相交的记载(分见二人本传),赏识二人的才学,奖掖延誉。然而,我们所知也仅此而已。
  ① 裴秀做过"安东及卫将军司马",王浑曾"参文帝安东军事",均见《晋书》本传记载。

 
第三章著述与创作
  本传称,傅玄"后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博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台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
  傅玄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约略而言,从《傅子》可见其作为思想家的风貌,从《傅玄集》可知他的文学成就。本章旨在对《傅子》、《傅玄集》的著录、流传、辑性情形,分别加以说明;对现存作品的真伪、系年、写作背景等,尽可能作出合理的判断;对各种出处、版本的优劣得失,也顺便给予评说。

 
一、关于《傅子》
  (一)著录情形
  除了本传的记载外,《傅子》一书的著录尚见于:
  1.《隋书·经籍志三·子部:杂家》:"《傅子》百二十卷。晋司隶校尉傅玄撰。"2.《旧唐书·经籍志下·丙部子录:杂家》:"《傅子》一百二十卷。
  傅玄撰。"《新唐书·艺文志三·丙部子录:杂家》:"《傅子》一百二十卷。傅玄。"3.唐马总《意林》卷五:"《傅子》一百二十卷。"4.《宋史·艺文志四·子类:杂家》:"《傅子》五卷。晋傅玄撰。"按,《宋史·艺文志》载录,又是据下列官修书目而成:①北宋仁宗时,张观、王尧臣、欧阳修等编《崇文总目》载录:《傅子》5 卷,23 篇。
  ②南宋孝宗时编《中兴馆阁书目》载录:《傅子》5 卷, 23 篇。
第 14/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