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② 从本传可知,侯史光其后做了太常,"循行天下"后没有再任御史中丞。①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将此疏写作时间系于四年(268 年)。不当。元年(275 年)。这从下接新职可知。
  (三)任司隶校尉时骂座而再遭免官,病卒
  本传载,傅玄"迁太仆"后,"转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的秩品也在三品,故曰"转",始任时间当在咸宁元年①(275 年)六月。《晋书·李胤传》曰:"咸宁初,皇太子出居东宫,帝以司隶事任峻重,而少傅有旦夕辅导之务,胤素赢,不宜久劳之,转拜侍中,加特进。"《武帝纪》载,咸宁元年(275 年)六月,"置太子詹事官"。太子司马衷时年17 岁。在此之前,李胤为太子少傅,领司隶校尉,身兼二职。晋武帝考虑到李胤的身体状况,免其二职,另予侍中加特进之授。傅玄转任司隶校尉,就是补李胤的空缺。他任职三年后,司马师的遗孀羊徽瑜病逝,时在咸宁四年(278 年)六月。在羊皇后的灵柩前,傅玄因位次安排大骂灵堂,事后又被免官。此事本末,本传记之甚详:献皇后崩于弘训宫,设丧位。旧制,司隶于端门外坐,在诸卿上,绝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诸卿下,以次坐,不绝席。而谒者以弘训宫为殿内,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厉声色而责谒者。谒者妄称尚书所处,玄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御史中丞庾纯奏玄不敬,玄又自表不以实,坐免官。
  这段文字涉及当时官制中两项规定。其一是,诸卿与司隶同在三品,诸卿之秩比司隶要优厚点,居三品中的次序是:诸卿在前,司隶在后。但是司隶校尉居京畿之职,诸卿属宫廷官员,端门内外就是宫廷内外,司隶在端门外是在他管辖范围,坐次、待遇,是要将司隶照顾到诸卿之上,在宫门之内,司隶就没有道理与诸卿争上下。但是,傅玄却要争,不满意对他的安排。其二是,无论是专司外百僚的司隶校尉,还是专司内百僚的御史中丞,当时规定可以共纠皇太子以下(包括皇太子)官吏,唯不得纠尚书。①但是,傅玄却敢"对百僚而骂尚书以下",就是把不能骂的尚书也骂了。
  因此,当时的御史中丞庾纯弹奏傅玄"不敬"。在弘训羊皇后的丧位前发火骂人不敬,骂尚书不敬,与诸卿在宫内争位也不敬。于是他再一次被免了官。②尽管他上表为自己辩护,但细微处无关紧要,"不敬"是实,免官不可避免。
  本传讲,傅玄免官后,"寻卒于家,时年六十二,谥曰刚";"其后追封清泉侯"。他死于咸宁四年(278 年)内。死因可能跟免官有关,想不通而致病,病重而死。他死前,写了一首乐府题诗《龟鹤篇》,今不存;此事见于今存刘宋诗人鲍照的诗作《松柏篇》的序文里。鲍照曾"病剧",当他打开《傅玄集》,读了其中的《龟鹤篇》一诗后,感到"于危病中见长逝词,恻然酸怀抱"。由此可知,傅玄的《龟鹤篇》诗既言病重,又及心悲,是死前写的"长逝词",情调悲怆,读之令人"恻然"。
  ①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据万斯同《晋将相大臣年表》,亦系于是年。① 这一奇特规定直到晋惠帝初还在沿用。为此,傅玄之子傅咸曾上书亟言当改。事见《晋书·傅咸传》。② 傅玄之后,刘毅"转司隶校尉","在职六年"(本传)。

 
五、傅玄的性格、亲属及交游
  (一)刚直火爆的性格
  傅玄的性格十分鲜明,与他平生重要经历相伴随,得失毁誉俱相附依。
  这是了解傅玄其人不能忽略的一个侧面。
  本传记载,傅玄"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慑伏,台阁生风"。他自己是如何认识自己的生性的呢?史传没有留下记录,他的诗文作品也没有直接涉及这个问题的文字。但是,他的言行却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从中不难窥知他的性格特点。首先是嫉恶如仇。这主要表现在他早期与何晏一伙的对抗上。何晏等人狐假虎威,屡变制度,朋党浮华,标新立异。这一切傅玄不但视若寇仇,而且公然诋毁,并绝不向淫威低头屈服。直到入晋以后,他仍然耿耿于怀,在给武帝的上疏中旧事重提。另外,他的文论、上疏,对时弊(如用人制度、官场恶习、世风浮靡等)的谴责直截了当,体现出一种"心非其好,王公不能屈"(傅玄赞胡昭语,见《三国志·管宁传》裴注)的斗争精神。其次是对言行不一的揭露和贬斥。他专门为曹魏时几朝权贵刘晔作传(见《三国志·刘晔传》裴注引《傅子》),对此公才智有余,心计太盛,巧诈两端的嘴脸,给予细致人微的描绘和淋漓尽致的揭露,字里行间自见厌恶之情、鞭笞之意。还有,他对刘晔之子、"善论纵横"的刘陶,得意忘形的少年王黎,都没有好感,当面冷场。最后,特别应注意他不容异己的偏狭特点。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既显其刚直风采,又露其火爆意气。这种性格的双重性,跟他入晋后随着地位的急剧改变有关,他更多注重个人的尊严,斤斤计较得失,结果因小失大。皇甫陶是他引荐的,皇宫内座次之序是有明确规定的,他大闹朝堂,争言骂座,两遭免官。争骂就因为冒犯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朝纲政纪。相反,晋武帝泰始年间风俗趣竞,浮华朋党,贪占官田,贿赂成风,社会的腐败情形比之曹魏中后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史传里及当时人的文章里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傅玄入晋后期几乎不置一词,见惯不怪,甚至在那里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堕为弄臣。这实在是他的刚直性格的异化,令人可惜。他入晋前,积极有力,上疏陈事,为文立论,急于国计民生;入晋后,优容而处,忙于礼乐,争于名位,更多关心自身。还有,司马氏为了争夺天下,诛杀异己,制造恐怖,手段与行径令当世人发指,叫后代人非议,特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在曹魏后期所作所为,很不光彩。然而,傅玄冷眼旁观,看不出他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流露,几乎都找不到。这种党同伐异的朋党恶习,甚至在傅玄这样一位"刚劲亮直"的士人身上都不能苟兔,足可见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可怕的因袭传统,窒息人的力量是多么深厚强大!
  当然,傅玄入晋后,也有过几次上疏言事的记录;至于奏劾贵游之事,虽无据可征,但他掌谏职,任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应该是有鉴于他正直敢言、不避权贵的性格特点,而且他大概也确有过"竦踊不寐,坐而待旦"的峻急不容的举措。对此,《晋书》本传后有史臣评赞认为:傅玄体强直之姿,怀匪躬之操,抗辞正色,补阙弼违,谔谔当朝,不忝其职者矣。及乎位居三独,弹击是司,遂能使台阁生风,贵戚敛手。虽前代鲍、葛,何以加之!然而惟此褊心①,乏弘雅之度,骤闻竞爽,为物议所讥。惜哉!古人取戒于韦弦,良有以也。??赞曰:鹑觚贞谅,实惟朝望。志厉强直,性乖夷旷。??这些话既是对他一生事功的评判,也不失为对他性格得失的概括。
  那么,博玄这种性格是怎么来的呢?家族的影响可能有一点,但不是主要的。其祖傅燮宁折不屈、气壮山河的言行彪炳后世,其父傅幹权变乘时、识见卓荦的特点也自有可称道者。对傅玄来讲,父、祖的遗传,或者说是影响,不能说在他身上毫无继承,不见踪影,但是他出生时,其祖已亡30 年,他三四岁不懂事时,其父也不在人世,耳提面命的督责、耳儒目染的影响不可能存在。他后来只能是通过耳闻目睹,间接受点启发而已,也许他少年时知点底细,任职东观又接触到具体的史料,这可能影响到性格的形成,并打上其家族的印记。但是,前面考察他的人生道路时,我们更着眼于他所受教育(包括家庭私读与太学师从)以及时代环境的深刻背景。这对他的性格形成,恐怕更为直接,更有不容忽略的影响力。
  (二)亲属与族亲
  傅玄之母,史书未出。傅玄前妻,姓氏不明,她大概于正始五年(244年)之前去世。傅玄之子傅咸是前妻所出,傅咸6 岁时,傅玄又续娶杜有道女杜。傅玄死时,他的独子①傅咸(239-294)已经40 岁了。傅咸入仕很迟。泰始九年(273 年)即35 岁时,始举孝廉②,"以太子洗马兼司徒莅事"③。咸宁元年(275 年)正式拜太子洗马(七品)以后,傅咸职任先后有:侍御史④,尚书右丞,司徒左长史,车骑司马,尚书左丞(以上均在六品);太子中庶子(五品),御史中丞(四品),议郎长兼司隶校尉(三品)。咸宁初①,他袭父爵鹑觚子;其父死后"追封清泉侯"②,他嗣其爵。傅咸生性为人,颇肖其父。本传讲,他"风格峻整","疾恶如仇",奏劾过荀恺、夏侯骏、夏侯承、王戎等高门士绅,今存其劾文(见《全晋文》卷五二);在① 嵇康《幽愤诗》有句:"惟此褊心,显明臧否。"言己心胸狭隘,于事物善恶多表明态度,加以议论。① 《晋书·傅咸传》:"咸以身无兄弟??"② 《文选》中傅咸诗《赠何劭王济》注引王隐《晋书》:"举孝廉,拜太子洗马。"《晋书》本传未出"举孝廉"。
  ③ 见傅咸《喜雨赋·序》。此序中明言"泰始九年"。"兼"字,根据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或是'佐'字之误。"关于傅威为太子洗马的时间,本传记为"咸宁初",傅咸本人在《申怀赋·序》里也讲是"自咸宁"才补职的。但清人吴士鉴《晋书斠注》、今人陆侃如先生均据傅咸所称"泰始九年"语,认为《晋书》本传有误。其实,本传不误。参《晋书·武帝纪》、《李胤传》可知,咸宁元年(275 年)六月,皇太子出居东宫,始置詹事官。所以,傅咸奉始九年所谓"以太子洗马",不是正式职任。④ 本传未载此职。傅成《明意赋·序》(《全晋文》卷五一),"侍御史博咸奉诏治狱??"① 本传记,傅咸袭父爵在咸宁初,当时其父尚在世。陆侃如《中古文学 系年》则以为,袭爵应在其父卒后,即咸宁四年(278 年)。不过,袭爵不一定 非要等到父死后方可行,陆先生之见似未周备。② "清泉"当即清渊。西晋时,阳平郡有清渊县。唐代修《晋书》,讳 "渊"改"泉",故《地理志上》改为"清泉"。则清泉侯为县侯爵,晋制三品;封 邑当属"次国侯邑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者。"朝廷宽弛,豪右放恣,交私请托,朝野溷淆"(本传语)的晋惠帝元康初,他在司隶校尉任职期间,"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本传语)。他甚至敢于冒犯炙手可热的辅政权臣杨骏、汝南王司马亮等,乃至直指皇帝过失,并坦然自称"摩天子逆鳞","触猛兽之须",公开表明:"咸之为人,不能面从而后有言。"(见本传载《谏汝南王亮》)因此,当时人顾荣就称道他"劾按惊人","偏亮可贵"(傅成本传引)。从中不难看出其父傅玄的影子,本传后史臣笔下评为"风格凝峻,弗坠家声",其实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父入晋后何尝有这等胆量作为!不过傅咸上书晋惠帝,竟嘉美曹魏正始中掌选举的何晏,"内外之众职各得其所,粲然之美于斯可观"(本传引),这叫人困惑不解。何晏一伙朋党为奸,又曾谋虑害傅玄未遂,论道理论感情,傅成不当偏举此公为例,蹊跷莫知其所出之名。
  傅咸的继母杜,在傅玄死后又活了10 多年,死于惠帝水平元年(291年)。傅咸对她很尊敬,表解冀州刺史是因继母不愿随往,固辞司隶印缓是真心要守继母之丧。杜之母严氏,就是一位刚强不屈、识见不凡的女中英杰。傅玄与杜成亲,他(她)们身上刚毅的品德都会对傅咸产生直接的感染。傅咸在父亲死后"弗坠家声",杜亦有力无疑。
第 13/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