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传曰:"帝初即位,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①这件事在《晋书·武帝纪》中有记载:(泰始)二年(266 年)??九月乙未(二十日),散骑常侍皇南陶、傅玄领谏宫,上书谏净,有司奏请寝之。
傅玄初掌谏职的时间应在泰始二年(266 年)九月或稍前。《武帝纪》载,泰始元年(265 年)十二月乙亥(二十六)日,即登基后数天,武帝下② 《晋书·地理志上》原文为:"男邑四百户,地方四十里。"此据中华书 局点校本所出校文。鹑觚应以次男国视之。
③ 入晋前,鹑觚属新平郡,不属安定郡。当时行虚封,封爵只显示地位之 别,不具实际意义。① 《晋书·地理志上》:"次国子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① 《通鉴》卷七九记载,傅玄为谏官并上疏,均系于泰始元年(265 年)内。这是不妥当的。诏"开直言之路,置谏官以掌之";二年(266 年)二月庚午(初十)日又诏,以侍中、散骑常侍"兼此选""谏净","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傅玄、皇甫陶②始兼其职必在其后。《晋书》本传所载两篇上疏,就是他兼掌谏职期间前后奏事的内容,是了解傅玄当时以及一生思想的重要作品。前疏集中讲用人任官,提出"举清远有礼之臣"的问题;后疏则详议"尊儒尚学,贵农贱商"为当务之急,并对置官分职、选用课考等具体制度作了阐明。这两篇疏文所议,都有批评时弊的性质,不过前疏用语多涉曹魏,而后疏则明言当前,批评"冗散无事"、"拜赐不在职"的现象十分严重,这就使"有司"感到为难,想"寝之"了事。但是,晋武帝下过"直言"之诏,所以对傅玄疏文中批评人主的激烈言论不但不计较,还特加诏语肯定。本传移录诏文,与《武帝纪》中前引文字后所出诏文,内容一致,文字稍异,说明晋武帝下诏的时间在九月,是针对皇甫陶的上疏①和傅玄后一篇疏文而言的。傅玄的前后二疏,大概是在本年八九月间先后呈上的。
傅玄直言无忌,上疏言事,为武帝作为自己"虚心听纳"的例子,下诏特加褒赏,因而"俄迁侍中"(本传),应在同年九月二十日后不久。西晋之制,侍中为宫中设立的门下三省②的尊显之职,晋初的任务偏重于谋议、谏诤有关王朝统治大业,是皇帝身边的智囊之臣,"备切问近对,抬遗补阙","管门下众事"(《晋书·职官志·侍中》)。散骑常侍是随从陪侍之职,侍中却有言事谏净之权。二职俱居三品,而侍中居首,近乎从公,又得近臣之便,是很快即可迁升至二品高官的。同时,只有获得二品,傅玄才能算是为家门争取到世族尊显的社会地位。可是,这个门坎在傅玄脚下仅需一步就可以跨过去的时候,他出事了;从此以后,傅玄再没有靠近这一门坎,他至死没有为自己和子孙赢得高门的荣誉。侍中是他一生的最高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