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所有资源 » 人文资讯 » 中国思想家评传—傅玄评传
跳转 放大 缩小 全屏 朗读 设置
  正元二年(255 年)二月初,司马昭"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本纪),开始独揽朝政。从此以后,傅玄"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外出任职;直到咸熙元年(264年)五月回朝,其间有10 年之久。关于这段经历,史传中缺少更多的记载,傅玄今存诗文里亦无相关资料,我们所知有限。兹补充以下几点内容。
  1.关于傅玄由温县令迁弘农太守的时间,陆侃如先生系于景元元年(260年),"假定在迁温令后五年左右"(《中古文学系年》)。这一系年只是"假定",大体是能够说通的。如系于景元二年(261 年)初,则更为合理。原因是:魏晋之际实行考课之法,"皆经六周"(《通典》卷一八《选举六》)。司马懿诛曹爽后,王昶建议"居官者久于其职"(《三国志·王昶传》);直到晋初,杜元凯、傅玄上疏言事,仍强调"六载"、"六年"之限,对考核官员优劣、"竞为一切之政"(均见本传),都是行之有效的。
  ① 中书令李丰是本年二月被司马师诛杀的。同时受诛者,还有夏侯玄、张 缉。他们都是曹爽余党,又与帝室有姻亲关系。这是司马氏在京城第二次屠杀异 己,株连到皇后张氏(张缉女),遭到废黜,故齐王芳表示不满。
  2.傅玄出任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职品并没有晋升,仍居七品①,所以本传曰"转";六年后,即景元二年(261 年)初,傅玄获得第二次迁升机会,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太守,兼领典农校尉②,官秩升至五品,这与他在温县令任期出色的成绩有关系。温县属河内郡,河内、弘农二郡均为司州所辖,是京畿要地;司马氏的故里又在河内温县,这里是帝乡。傅玄出任这两处职任,说明他受到了司马氏的信任。
  3.本传所讲傅玄"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应指他外任县令、郡太守期间对政治、经济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这些建议尽管是以"数上书"的形式写成的,而"数上书"又不可复见,无法认真计较,但是基本内容应与本传提到的《傅子》内篇相一致。《傅子》内篇里的不少篇章,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下一章还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只说明,今存《傅子》中完整而有价值的文章写于代魏之前,跟傅玄出居外任有关。

 
三、魏晋禅代前后(265--266 年)
  魏晋禅代的原定计划,是要在废齐王曹芳后不久就实现的。因为甘露二年(257 年)五月间司马昭派出心腹贾充往淮南观察诸葛诞虚实时,贾充就以禅代事作为话题进行试探,这说明"司马昭之心"在废曹芳后两年,就已经为"洛中诸贤"与"四征"方镇所知。但是,禅代遇到了阻力。首先是皇室不甘就范。司马昭废曹芳后,在挑选继位人的问题上,永宁郭太后(明帝之皇后)执意要以明帝弟曹霖之子曹髦为嗣,不肯让步;司马昭只好接受,不再坚持原议。①曹髦当时仅14 岁,继位后表现出振作有为的姿态,入太学讲经论义,召集一班文士写诗作赋,自命为少康中兴之君,以"潜龙"②自嘲,最后发展到不自量力,率领一班仆童攻打司马昭相府的荒唐地步,终于被刺身亡,时在甘露五年(260 年)五月。其次是淮南发生了诸葛诞第三次举兵反叛的事变。司马昭只得出征,为防止京城再生枝节,只好"奉帝(曹髦)及(郭)太后"(《通鉴》卷七七)一起南征。这次讨伐诸葛诞,从甘露二年(257 年)六月起,至甘露三年(258 年)五月止,费时近一年,才算平息。其间吴军出兵助诸葛诞,蜀军又乘虚出骆谷向关中侵扰。这场危机总算度过了,禅代议程也只好往后推延,暂且不便贸然而行了。
  傅玄于正元二年(255 年)初离京外任时,应该说对司马昭即将代魏的形势有所预知,但是没想到又等了整整九年,禅代才顺利进行,开始投入前期准备。咸熙元年(264 年)三月,司马昭由晋公进爵为王,便立即命荀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议官制。七月①,"(裴)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① 魏晋之制,县令分三等:秩千石者为六品,六百石者为七品,小县令、长为八品。见《通典·职官秩品》记载。
  ② 典农校尉是屯田官,同在弘农附设。咸熙元年(264 年),罢屯田官,"诸典农皆为太守"(《三国志·魏元帝纪》)。
  ① 司马昭原议由曹操之子曹据继位。按辈份,曹据是郭太后的叔公,所以 郭太后一反常态,坚决不答应。② 曹髦曾写过一首《潜龙诗》(佚)。甘露四年(259 年)前后,各地纷纷 谎称井中见龙,意在以五行之异,制造司马氏应当代魏的舆论。因此曹髦之诗为 "司马昭见而恶之"(《通鉴》卷七七)。① 《音书·文帝纪》,咸熙元年七月,"始建五等爵"。《通鉴》卷七八记载,系其事于本年五月,奏事、封爵不分先后。参以《晋书》,五月奏其事,七月始 封爵。
  已上六百余人皆封"(《晋书·裴秀传》)。"骑督"于晋官制在五品下。
  这次封爵,是将当时任官五品及五晶以上的官员共计600 余人,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依品定爵的。傅玄时职为郡太守,兼领屯田校尉,在五品,"封鹑觚男"(本传),按照规定,"次国男地方二十五里,邑二百户"②,以雍州新平郡鹑觚(今甘肃灵台县北)为男国。③傅玄虽跻身于有晋新朝将要依赖的官员行列,但品、爵甚低,尚不预显贵地位。与裴秀相比,裴秀年龄比傅玄小七岁,入仕亦稍迟,但封爵前已迁尚书仆射(三品),以侯爵为"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户"(本传),二人间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裴秀门第清高,又"豫参谋略",所以要比傅玄荣显得多。
  (一)参与制礼作乐,擢升散骑常侍
  五等爵封罢第二年,咸熙二年(265 年)八月辛卯(初九)日,司马昭病死,太子司马炎嗣晋王位。禅代在抓紧进行。何曾、王沈、裴秀奔走于帝室与晋王府之间,羊祜、荀勖、贾充参与谘谋。大礼仪式中乐舞演奏,需要另铸新辞,这就得物色合适人选。傅玄被挑中了。
  本传曰:"武帝为晋王,以玄为散骑常侍。"散骑常侍,晋制三品上,为显职,常在帝王左右。傅玄由五品下转眼间擢升至三品上,是因为制礼作乐关系重大,而傅玄"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本传语),当时急需他。负责定礼仪的是荀,掌管乐事的是荀从侄荀勖,傅玄协助荀、荀勖。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及其后奏唱的郊庙乐府歌诗,绝大多数出于傅玄之手,《宋书·乐志》、《南齐书·乐志》、《晋书·乐志》都有记载。有关这部分内容,下一章还要详细说明。
  这年十二月丙寅(十七)日,司马炎代魏而立,改元泰始,举行了祀天、朝会、祭庙等活动。由于礼乐之事在禅代仪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傅玄出色地撰定了大量乐辞,因此,"及(武帝)受禅,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本传),即爵位由鹑觚男上升一等,为子爵①;官职又追加驸马都尉(六品),得以奉朝会清召。
  (二)掌谏职,迁侍中
第 11/88 页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尾页添加书签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