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元二年(255 年)二月初,司马昭"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本纪),开始独揽朝政。从此以后,傅玄"转温令,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外出任职;直到咸熙元年(264年)五月回朝,其间有10 年之久。关于这段经历,史传中缺少更多的记载,傅玄今存诗文里亦无相关资料,我们所知有限。兹补充以下几点内容。
1.关于傅玄由温县令迁弘农太守的时间,陆侃如先生系于景元元年(260年),"假定在迁温令后五年左右"(《中古文学系年》)。这一系年只是"假定",大体是能够说通的。如系于景元二年(261 年)初,则更为合理。原因是:魏晋之际实行考课之法,"皆经六周"(《通典》卷一八《选举六》)。司马懿诛曹爽后,王昶建议"居官者久于其职"(《三国志·王昶传》);直到晋初,杜元凯、傅玄上疏言事,仍强调"六载"、"六年"之限,对考核官员优劣、"竞为一切之政"(均见本传),都是行之有效的。
① 中书令李丰是本年二月被司马师诛杀的。同时受诛者,还有夏侯玄、张 缉。他们都是曹爽余党,又与帝室有姻亲关系。这是司马氏在京城第二次屠杀异 己,株连到皇后张氏(张缉女),遭到废黜,故齐王芳表示不满。
2.傅玄出任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职品并没有晋升,仍居七品①,所以本传曰"转";六年后,即景元二年(261 年)初,傅玄获得第二次迁升机会,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太守,兼领典农校尉②,官秩升至五品,这与他在温县令任期出色的成绩有关系。温县属河内郡,河内、弘农二郡均为司州所辖,是京畿要地;司马氏的故里又在河内温县,这里是帝乡。傅玄出任这两处职任,说明他受到了司马氏的信任。
3.本传所讲傅玄"数上书陈便宜,多所匡正",应指他外任县令、郡太守期间对政治、经济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这些建议尽管是以"数上书"的形式写成的,而"数上书"又不可复见,无法认真计较,但是基本内容应与本传提到的《傅子》内篇相一致。《傅子》内篇里的不少篇章,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下一章还要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只说明,今存《傅子》中完整而有价值的文章写于代魏之前,跟傅玄出居外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