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象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柞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于大历元年来到菱州后,感慨生平,又看到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此地留下的古迹,心灵为之震颤,乃作此五诗。杨伦评曰:"五诗咏古即咏怀,一面当作两面看,其源出太冲《咏史》。"(《杜诗镜铨》卷一三)第一首便从咏怀入手,首四句写自己的漂泊生涯;因躲避战乱而自东北漂泊至西南,淹留于异乡殊俗之地。五六两句继续咏怀:安史作乱引起的动荡局面使自己不能还乡,只好作诗哀时。"羯胡"明指安史,暗指侯景,"词客"则兼指自己与庾信,从而转入咏史,绾合无迹。未二句叹庾信之坎坷遭遇,亦借以自叹平生。①第二首专咏宋玉,而诗中处处映带自己:首句言两心之相通,次句明师承之渊源。颔联写尚友古人,恨不同时之悲。后四句咏尚存之宋玉宅与泯灭之楚宫,句中亦注入深切之感慨。第三首专咏王昭君,首联写昭君乃山川钟灵毓秀而生,颔联伤昭君远嫁异域,后二联写昭君之不遇及其怨恨心情,诚如李因笃所云,"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杜诗镜铨》卷一三引)① 夔州没有与庾信有关的古迹,所以王嗣奭认为这首诗是咏荆州的庾信宅(《杜臆》卷八),仇兆鳌因之,且云:"宅在荆州,公未到荆,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咏怀而先及之。"(《杜诗详注》卷一七)浦起龙批评这种说法"枝梧特甚",且云:"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又云:"此题四字,本两题也。"(《读杜心解》卷四)其实杜甫只是因庾信的生平与自己相似而连类及之,与荆州之庾信宅并无关系,王、仇二家之说确有"枝梧"之病。而浦氏云云,完全误解了杜甫咏史诗的咏怀实质,其误更甚。
第四首咏先主庙,兼及武侯祠,第五首赞叹诸葛亮之功业,才能及忠贞不渝之品德,对那一对风云际会的君臣,尤其是那位尽瘁王事的忠臣表示由衷的仰慕。如上所述,这五首诗都是"咏古即咏怀",然而正如李因笃所云,"五首托兴最远,有纵横万古,吞吐八极之概"(《杜诗镜铨》卷一三引),它们所咏的又不限于杜甫一己之情怀。庾信生逢乱世,漂泊异国,欲归故国而不能,只能寄悲苦于诗赋。宋玉遭荒淫之主,才能不为世用,徒能以文字讽谏,终于国事无补。王昭君以国色而见嫉,因直行而见弃,终于埋骨塞外,遗恨无穷。这三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十分典型的历史意义,正如金圣叹评第三首云:"咏明妃,为千古负才不偶者十分痛惜",是"从来弃才之主一面照胆镜"(《杜诗解》卷三)。这种悲剧又具有十分强烈的当代意义,因为贤才遭斥正是唐帝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杜甫是带着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当代意识来观照古人的,唯其如此,清人卢世才能把《咏怀古迹五首》与《诸将五首》相提并论:"此乃七言律诗命脉根。子美既竭心思,以一身之全力,为庙算运筹,为古人写照,一腔血捆,万遍水磨,不唯不可轻议,抑且不可轻读。养气涤肠,方能领略。"(《杜诗详注》卷一七引)
如果说庾信、宋玉、王昭君三位历史人物所提供的借鉴主要是负面意义的,那么诸葛亮、刘备二位人物所提供的则主要是正面意义的借鉴。显然,对于热切地希望唐室中兴的杜甫来说,后者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早在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往谒武侯祠堂,为之一洒英雄之泪。如今他移居夔州,怀旧情多,又看到刘备、诸葛亮君臣二人留下的一系列占迹:先主庙、武侯庙、永安宫、八阵图,更是思如潮涌。杜集中咏及诸葛亮的诗十之八九作于夔州,绝非偶然。细读杜甫咏诸葛亮的诗,可以发现它们有两个特点:一是把对诸葛亮的评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常常把刘备与诸葛亮作为"一体君臣"予以咏叹。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杜甫用极其崇敬的口吻对诸葛亮的功业、品德进行赞颂,"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这样的赞颂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下面说诸葛亮方驾伊尹、吕望,俯视萧何、曹参,也是极高的评价。从陈寿作《三国志》以来,历代史家、学者从未有人对诸葛亮作出如此高的评价,所以刘克庄评此诗曰:"此论皆自子美发之,考亭、南轩近世大儒,不能发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八二《诗话新集》)①黄生亦曰:"此诗先表其才之挺出,后惜其志之不成,武侯平生出处,直以五十六字论定。前后诸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杜诗详注》卷一七引)在《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中,杜甫用"一体君臣"赞叹刘备与诸葛亮二人的明良相际,诚如王嗣爽所云,此首"咏先主祠,而所以怀之,重其君臣之相契也。"(《杜臆》卷八)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谒先主庙
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力侔分社稷,志屈偃经纶。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锦江原过楚,剑阁复通秦。旧俗存祠庙,空山泣鬼神。虚檐交鸟道,枯木半龙鳞。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闾儿女换,歌舞岁时新。绝域归舟远,荒城系马频。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应天才不小,得士契无邻。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缗。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中。① 考亭,指朱熹(朱熹晚年卜筑于建阳之考亭;故当时人以"考亭"称之)。南轩,张拭号。朱、张均为南宋理学家,朱氏著有《资治通鉴纲目》,张氏著有《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二书对诸葛亮予以很高的评价。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己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闷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曾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前一首咏先主庙,而一云"中原仗老臣",再云"得士契无邻",时时映带着诸葛亮;后一首咏孔明庙前古柏,而一云"君臣已与时际会",再云"先主武侯同闷宫",处处关照着刘备。当然,杜甫也重视刘备本人的功业,但他更重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重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赞颂刘备也就是赞颂诸葛亮。《谒先主庙》中"惨淡风云会"等句都是君臣兼指,而"杂耕心未已,欧血事酸辛"二句则生动地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事迹,字里行间有无限的同情与敬仰。《古柏行》中更是睹物思人,情不能已。孔明庙前古柏为人爱惜,犹如召伯之甘棠,而且古柏自身也正是孔明的象征:古柏高大参天,孔明则英才盖世;古柏正直劲挺,孔明则忠贞鲠亮;古柏屹立于烈风之中,孔明则受命于危难之际,等等。在诗人眼中,树即人,人即树,他们已融合成一个诗歌意象了。所以《古柏行》题为咏物,实则怀古。当然,就象《咏怀古迹五首》一样,这两首诗也是咏怀诗。《谒先主庙》自"绝域归舟远"以下二十句,王嗣奭曰:"乃公自谓。??此泛言有君必有臣,语从玄德、武侯来,而说到自身。"(《杜臆》卷七)仇兆鳌曰:"能以吊古之情,写用世之志。"(《杜诗洋注》卷一五)至于《古柏行》,王嗣奭曰:"孔明材大而不尽其用,公尝自比稷、契,材似孔明而人莫用之,故篇终而结以'材大难为用',此作诗本意,而发兴于柏耳。不然,庙前之柏,岂梁栋之需哉!"(《杜臆》卷七)我们认为社甫虽然惋惜诸葛亮"运移汉祚终难复"、"出师未捷身先死"(《蜀相》),但他对诸葛亮"君臣已与时际会"的际遇是十分散慕的,所以"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慨叹主要是借题发挥,是为自己,也是为古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发出的不平之鸣!
杜甫歆慕刘备、诸葛亮的明良相际,赞颂诸葛亮尽忠王事,其实都是对国家命运的一种希冀。"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是杜甫作夔州怀古诗的心理状态。陆游说杜甫"落魄巴蜀,感汉昭烈、诸葛丞相之事,屡见于诗,顿挫悲壮,反复动人,其规模志意岂小哉!"(《东屯高斋记》,《渭南文集》卷一七)这也是后代读者读这些杜诗的共同感受。
在上述叙述中可以看出,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回忆往事之诗内容丰富,感情复杂。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这些诗分成了四类,但事实上这种分类是不严格的。第一类诗回忆的是诗人自己的生平,但同时也融入了时代的风云。第二类回忆的是当代的人物,但叙述那些人物的荣辱时也映带着国家的盛衰。第三类诗把国家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作为回忆对象,第四类诗回忆的是悠久的历史,但也体现了强烈的当代意识。也就是说,诗人回顾往事的目光虽然时近时远,却有一个共同的焦点;诗人的忆旧情怀虽然千条万绪,却有一个共同的情结,那就是对于当今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最能体现杜诗忆旧怀古之丰富内涵与飞动思绪的作品则首推《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调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 二
夔府孤城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搓。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前。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获花。
其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 四
闻道长安似奔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 五
蓬莱官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官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