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 六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 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 八
昆吾御宿自透迤,紫阁峰阴入湵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于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关于"秋兴"这一诗题,旧注多引潘岳《秋兴赋》及殷仲文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句(《南州桓公九井作》,《晋诗》卷一四),而杜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也有"故人何寂寞,今我独凄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之句。可见"秋兴"即"因秋而感兴"之意。《秋兴八首》乃诗人于秋日登上夔府孤城,目睹江城秋色,有感而作,全诗不纯是怀旧,但笼罩着浓重的怀旧气氛。前三首皆描写夔州秋景,第一首从朝露初降写到暮砧声起,第二首从夕阳西下写到月映芦花,第三首接写次日清晨,写出了江城秋景朝暮阴晴的百千姿态。然而三首诗在描摹秋景时处处嵌入"兴"字,一曰"故园心",二曰"望京华",三曰"五陵衣马",诗人的思绪已飞向了长安。于是从第四首开始,遂以回忆长安往事为主要内容,诚如陈廷敬所云:"前三章,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章,详长安而略夔州。次第秩然。"(《杜诗详注》卷一七弓口仇兆鳌注后五首之题旨曰:"四章,回忆长安,叹其溶经丧乱也。""五章,思长安宫阙,叹朝宁之久违也。""六章,思长安曲江,叹当时之游幸也。""七章,思长安昆明湖,而叹景物之远离也。""八章,思长安胜境,遡旧游而叹衰老也。"每首都是且思且叹,即由怀旧而引起感伤,这与见秋景而引起的感兴同样具有沉重、悲凉的特点,于是前三首与后五首就浸于同样的情感氛围之中。与前面提到的其他杜诗相比,《秋兴八首》在回忆往事方面有两个特点:诗人的思绪不是分散于四面八方而是集中于一个方向:长安;诗人心中涌现的不是往事的若干片断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这样,《秋兴八首》所展现的时空境界就具有十分明确又无比壮阔的特点,换句话说,《秋兴八首》体现了杜甫对唐帝国由盛转衰之历史的整体思考。让我们对此稍作分析:首先,王嗣奭谓"'故园心'三字固是八首之纲"(《杜臆》卷八),钱谦益则称"每依北斗望京华"一句"为八首之纲骨"(《钱注杜诗》卷一五),二说貌似龃龉,实则相同。杜甫之故园一在洛阳,一在长安,两地相去甚近,而且从"故国平居有所思"看来,此"故国"主要指在长安者。所以"故园"即"故国平居",也即"京华"、长安,诗人自己的追求和失败都发生在那里,唐帝国的兴盛和衰败也集中体现在那里,所以长安是诗人魂梦所系之地,是《秋兴八首》中飞扬思绪的目的地。其次,《秋兴八首》前三首中所回忆的多为诗人平生之坷坎经历,但是正如钱笺所云:"肃宗收京以后,委任中人,中外多故。公不以移官僻远, 置君国之忧,故有'闻道长安'之章,'每依南斗望京华',情见于此。白帝城高,目以故国;兼天波浪,叹彼鱼龙。曰'平居有所思',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复定百年举棋之局。非徒悲伤晼晚,如昔人愿得人帝城而已。"可见杜甫对自己平生的回忆、感慨正着眼于未能奋其智能以挽救唐帝国之衰败,《秋兴八首》后四首所回忆的多为长安盛时景象,明人张綖云:"其有感于长安者,但极摹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则凡怀乡恋阙之情,慨往伤今之意,与夫外夷乱华,小人病国,风俗之非旧,盛衰之相寻,所谓不胜其悲者,固已不出乎意言之表矣。"(《杜诗详注》卷一七弓口诗人所以要"极摹其盛",正是以昔日之富丽繁盛与今日之寂寞凄凉形成反衬,从而表现他对那象棋局一样变幻不定的"百年世事"之深哀巨痛。至于第四首的直接致慨于长安"洊经丧乱",语极悲愤,不用多说。综上所述,《秋兴八首》以飞动的思绪纵横于上下千年、①南北万里之间,无论是视野之广阔还是思考之深刻,它都堪称杜甫在夔州所作的回忆往事之诗的代表作。
就整体而言,杜甫的夔州诗体现了新的创作倾向:第一是对社会的直接反映和揭露减少了,诗人收视反听,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上述诗歌中那些极为丰富的内容,都是发生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波澜。第二是对当前时代的关注减少了,诗人不断地回忆着往事,上述诗歌中写到的大多数人和事都发生于过去的时代。有的学者认为杜甫的夔州诗"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冯至《杜甫传·夔州孤城》),或即由于这个原因。然而正如上文所分析的,杜甫的夔州诗是诗人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总结,其重点是对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的深沉思考。如果说"三吏"、"三别"等作品是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控诉,那么夔州诗就是体现了诗人对造成黑暗现实的根本原因的探索。前者好象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目睹人民苦难而发出的怒吼,后者犹如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对苦难的前因后果所作的分析。从表面上看,后者的批判锋芒较为收敛,但事实上却更深刻、更全面地揭露了苦难制造者的罪恶,从而使批判具有历史性,也就① 《秋兴八首》中回忆往事的时间幅度不止于"百年",诗中多次提到汉代的人和事,如匡衡、刘向、承露金茎、昆明池水等,思接千载,限于篇幅,兹不详论。
更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诗为心声,夔州诗正是杜甫晚年的内心独白,由于这种独白融入了深广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内容,所以它深沉、博大,余响不绝,千载以下的读者仍能从这些诗中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强烈震颤。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出峡东下。三月,舟抵江陵(今湖北江陵)。诗人在江陵逗留了大约半年,生活上很不如意,写有"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的诗句。秋未,杜甫移居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境遇亦不佳,又写有"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晒,小吏最相轻"(《久客》)之句。不久又沿江东下,于岁暮到达岳阳(今湖南岳阳)。诗人登上岳阳楼,凭眺着闻名已久的浩森湖水,心绪翻腾,作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诚如查慎行所评,此诗"阔大沉雄,千古绝唱。"(《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何焯称其"破题笔力千钩",冯班称其"次联力破万钧"(同上),年迈体弱的诗人仍能表现出如此雄强的笔力,可见其创作活力至老不衰。然而诗中所流露的感情则极为沉痛,自身的衰老、飘泊,亲友的杳无音讯,国家的动荡不安,这一切都沉重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无怪他凭栏远眺,不禁老泪纵横!大历四年(769)正月,杜甫过洞庭湖,沿湘江南下,三月抵潭州(今湖南长沙),又抵衡州(今湖南衡阳)。杜甫本想去投奔任衡州刺史的友人韦之晋,可是当他到达衡州时,韦已调任潭州刺史,杜甫在衡州举目无亲,只得折回潭州,没想到韦已病卒。①从夏至冬,杜甫一家一直住在停泊在潭州的一叶扁舟之中。杜甫在潭州结识了韦迢、苏涣等人,他们对这位老诗人相当敬重,但对诗人的生活没有很大的帮助,诗人一家常常要忍饥挨饿。大历五年(770)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据潭州作乱,五十九岁的诗人又一次携眷逃难,复至衡州,写下了"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白马》)的沉痛诗句。其时杜甫的舅氏崔玮摄郴州(今湖南郴州)刺史,诗人欲往投之,至耒阳(今湖南来阳)遇江水大涨,泊舟于方田驿,五日不得食。耒阳县令聂某送来酒肉,方免饿死。因阻水不能南行,乃回掉北归。暮秋时节,诗人离开潭州,欲北归中原。入冬,诗人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疮痍乾坤表示了最后的哀痛。
我们的诗人终于走完了充满着苦难的人生历程,永远离开了他万分眷恋的祖国和人民。他的灵枢旅殡于岳阳,四十余年后才由其孙杜嗣业归葬偃师首阳山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之二)这本是杜甫对李白命运的不平之呜,竟然成了他自身命运的确切写照!
① 《哭韦大夫之晋》云:"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南过骇仓卒,北思悄联绵。"细味其意,杜甫北返潭州未及见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