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球呈球形,其表面积的50%位于南纬30C线和北纬30C线之间。地球的形
状使得阳光直照热带地区,而在高纬度地区则以一定角度斜向照射,这使得热带、
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所吸收的阳光远远超过50%。结果使得热带地区被过分加热,
而极地地区则吸收较少的热量。
但是,如果控制气候的仅仅是太阳的辐射,那么,赤道地区的过分加热应使该
地区变得更热,而极地地区冬季光照的缺失则会使它变得更冷。因此,必须还有其
他一些过程在起作用。其中一个明显的过程就是活动的流体(特别是大气和海洋)
使得热量围绕地球不停地发生转换。
热空气在热带地区上升,然后向上、向外迁移至更冷的区域,最后在数千千米
之外下沉到极地地区。伴随着热空气的运动,出现一股与其并列或位于其下方的流
向赤道的回流。 这种循环被称为哈得莱环流(Hadley Cell)。地球是一个旋转的
球体,这一事实将使空气的流动轨道发生偏斜,这又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如果你借助一团空气旅行, 首先向L,然后向极地移动,在北半球,你的运行
路线将向有偏转;而在南半球,你的运行路线将向左偏转。事实上你本身的轨迹并
没有发生偏转,只是相对你底下旋转着的地球来说,你的轨道才显示出偏转。北半
球的旋风是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的旋风则是顺时针旋转,也是由于这一原因。旋风
中心的气压要低于其边缘的气压。这样,涌向中心低气压区的气流在北半球向右偏
转(逆时针),在南半球则向左偏转。卫星照片上这些风暴的螺旋型形状,就源自
于这些偏转和风掠过地表所引起的摩擦力的联合效应。 加斯帕尔·德·科里奥利
(Gaspar de Coriolis)数世纪以前,即在一个数学方程中描述了这一偏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