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所见的蛤的化石即与此有关。
由于水体的颜色总的来说比陆地要深,因此它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能。仅仅由于
这一因素,减少了三分之一陆地面积的地球比现今地球也要热一些。此外,几乎所
有证据都表明,在白玉纪中期,地球两极缺乏衡稳的冰盖。因此,与现代两极覆盖
着白色冰盖的地球相比,当时从地球反射回去的太阳光要少一些,这又促进了地球
的变暖。为了定量估计白玉纪中期的地球到底有多少热,人们在地球气候系统的三
维电脑模拟中考虑了上述因素。
其中一种模拟研究指出,两极无冰盖及地理格局的改变,这两者的结合足以使
当时地球的温度比现代高出大约5℃。 但与白至纪中期的古气候证据所表示的变暖
程度相比, 5℃似乎少了一些。 在科罗拉多州博而德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 工作的沃伦·华盛顿(Warren Washington)和巴伦两人进行的这一模拟
所得出的温度,显然比其他证据所反映的要低得多。而且,鉴于化石证据表示当时
在北极圈附近生活着阔叶林和短吻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白查纪中期,即使是
冬季,严寒的出现也是极为稀少的。那么当时的地球,是否热得即使在冬天也甚少
在高纬度地区发生结冰?由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电脑得出的温度结果偏低,
因此在其模拟中可以看到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大量的冰点以下温度分布区,而这
与化石记录所反映的情况是相体的。也许由于我们刚开始进行模拟,模型的不完善
造成对地理和冰的变化太不敏感;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同时起作用,如果我们
在模拟中考虑这些因素,模拟的结果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实际发生的情况。模拟绝
非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行为,因为我们正是利用这类模拟来预测未来数十年间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