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二者必居其一。后一过程就形成了太平洋地区火山活动频繁的“火环带”。热
量和压力使部分潜没物质发生熔融,这部分熔融物质最终将沿裂谷上涌形成新的地
壳。当两个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时,将形成山脉(如印度板块撞到亚洲板块,形成喜
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处的地震活动也较其他地区频繁,这也进一步支持了板块
构造理论。
我们在此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地球表面是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的。前文我们已经暗示了大陆漂移与冰川活动期有某种联系。至少可以将一种气
候上的巧合事件与大陆的重新调整联系起来:比如南极大陆与周围大陆的隔离以及
随后的冰川作用。
在南极大陆被隔离开来以前,即地质第三纪前半段(约3 500~6 500万年以前)
的大部分时间里,南极洲曾发育落叶树(季节性的)和针叶树(常青树)的许多种
类。南极洲西部一些岛屿的树木碎片化石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当时南极洲(至
少在发现树木化石的南极边缘)的温度比今日要高约10C~15C。
5 500万年以前, 澳大利亚大陆开始与南极大陆分离,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南
极洲显著的气候变化,而且还使澳大利亚发生特殊的生物进化,例如袋鼠的单独出
现。自从南美洲和南极洲东部之间的德雷克海道打开之后,环南极洲海流从此畅通
无阻。这一环流阻挡了北方的暖流,从而使南极洲周边的海水温度较低。因此,相
对于南极大陆与周边大陆的隔离这一事件来说, 大约4 000万年前,南极海水的发
育以及随后南极冰盖的形成远远不是偶然的。到了距今400~700万年前,南极大陆
确确实实发生了强烈的冰川作用。当然,也有人认为南极被冰覆盖的时间要比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