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荀子·非十二子》。
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集解,引徐广话。
⑤《说苑·建本》。
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⑥意思是说,原宪在鲁国住的是茅草盖顶的方丈小屋,门户是蓬蒿编成的,而且还不完整。户枢是桑树条做的,窗口是用破瓮做成的,并以粗布隔为两间。屋顶漏雨,地下潮湿,他却端坐而弦歌。曾参:穷居卫国,絮衣破烂,面色虚肿。因为经常干粗活,手足生出了老茧。往往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添制新衣①。闵子骞:冬天没有御寒的衣服,"以芦花衣之"──以芦苇花当棉絮用②。针对这样的情况,南郭惠子曾经发出疑问:"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端正品行以等待四方之士,而且一定要做到来者不拒,正如良医之门多病人一样。所以夫子门下的人品十分复杂,各种各样的人物都有③。这段记载正好确切地剖明了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的矢志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孔子关于人人都应受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普及教育。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⑥《庄子·让王》。
①见《庄子·让王》。
②见《说苑》。
③见《荀子·法行》。
(二)人人可以通过教育革新自我
承认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和提高。是教育思想上的孔子评传一个重大突破。对于这十问题,孔子已有了明确的认识.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所谓"性"是指人的共同本性,"习"是指后天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教育、习染。正如王夫之所说:"性者天道,习者人道,"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差不多的,人在道德和知识上的重大差异,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所以孔子说人的本性相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实际生活中,孔子更重视后天的习染对人的意识起的作用,认为人的实际的思想状况是由习染决定的,而不是先天决定的。这里就有着可贵的唯物主义的因素。这个观点是孔子对先秦哲学和心理学的重大贡献,对于他的伦理。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大意义,是他的教育学说的认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接受良好影响,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即使是受到不良习染的人也有可能变好。他的学生中有素质较好的,也有素质较差的,经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导,不少变成著名的贤才。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提出的教育可以革新人的"性习说",强调和承认人的后天习染的作用.亦即教育的重要作用,这对于运用教育手段来改变人,提高人的道德,知识水平,对于教育可以缩小以至基本消灭人类社会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在道德。知识水平上的差距,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也应当把这一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
①《论语·阳货》。
②王夫之《俟解》。
(三)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叫做"诲人不倦",这是跟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分不开的。孔子是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看待的,教育给政治提供思想基础和合格的人才,政治给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和发展的条件。在孔子的心目中,教育是为促进政治改革(孔子心目中的改革)创造条件,政治又反转过来为促进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其出发点首先是来自他企图改革贵族政治。实施所谓"仁政"。"德治"的积极的政治要求,其次是来自他自己"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再次是来自他对求知者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曾谦逊地说:"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永不疲倦地教诲弟子而已。"①孔子对待"习知识的态度也一贯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子路的一段谈话中,他说:"由!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话你懂了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知道的才能说知道,不知道的只能说不知道,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求知者。──孔子一生就是以这种认真严肃、踏实负责的教学态度,忠诚地。百折不挠地履行一个教帅、一个教育家的义务和职责的。孔子评传①《论语·述而》:"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②《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