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钱穆:"平民以学术进身而预贵族之位,自儒而始盛也。"(《先秦诸子系年考辨》)
(二)从事教育活动的三个主要时期
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在孔子"三十而立"前后,大约是在他三十至三十五岁期间。这时他开始收徒讲学,第一批学生中有比他小六岁的颜由(颜回之父),有比他小九岁的子路。孔子办学的名声很好,吸引了许多民间子弟来就学。他二十四岁那年,连贵族孟僖子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拜他为师。就在这一年中,他曾带着南宫敬叔"适周问礼",向东周王室的史官学习周礼。孔子之所以三十岁左右就能够收徒讲学,一方面是他生长在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物典籍的鲁国,客观上具有较好的学习条件,他从小在母亲颜微在熏陶教养下,就对《诗》、《书》、《礼》、《乐》饶有兴趣,五六岁便学着"陈俎豆,设礼容"了。另一方面,孔子不仅聪颖过人,而且勤奋好学,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三十岁就已经打下了学业和品德修养上的坚实基础。他通晓古今文献,立仁知礼,为从政。施教创造了足够的条件。他自己说"三十而立",决非虚夸(详见《生平概略》章)。第二个时期,孔子在鲁昭公二十七年自齐返鲁之后到仕鲁之前,也就是他三十七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当时鲁国的政治形势是政不在君而在大夫,大夫之政在士(即陪臣,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时是阳货),"陪臣执国命",孔子不愿意与这种权臣同流合污,所以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①。这时,孔子的弟子除来自今山东境内的齐。鲁外,还有从楚(湖北)。晋(山西)、秦(陕西)、陈(河南)、吴(江苏)所属各地慕名而来的,几乎遍及当时主要的诸侯国。这十几年是孔子教育思想。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包括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的广泛注意。当时有许多青年帅事孔子,从年龄上来推算,像颜回(少孔子三十岁)、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仲弓(少孔子二十九岁)等,大概都是在这一时期成为孔门的学生的。
第三个时期,孔子晚年。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结束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浪生活,自卫国回到鲁国。这一年他己六十八岁,距他七十三岁去世还有整整五年时间。孔子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生活,即使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终不得志,但始终没有停止教学工作,始终"诲人不倦"地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至此,他更集中精力把晚年的全部余热献给了教育事业,又培养出了一大批像子夏、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与此同时,他还对以往教学中用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删定,使之成为定型的教本。孔子的教学经验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系统化,从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孔子弟子号称三千,盖指孔子一生中教授学生的总数,并非指同时在学的人数就有这么多。孔子的学生中既有走读生,也有寄宿生;学生的宿舍称为"内",教室称为"堂",他招收学生的手续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只一束干肉(束修),象征性地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就可以了。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一直到去世为止,即使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访问列国诸侯的时候,他都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①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①《论语·述而》。
困难和阻力,发展自己创设的私学,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胜利凯歌,在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