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荀子·王霸》。
⑤ 《荀子·王霸》。
① 《墨子间诂·天志上》。
如《经上》篇说:"义,利也。"《大取》篇亦说:"义利,不义害。"《经说上》篇云:"义,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不必用。"这里就明确地把义与利等同了起来,阐明了义、利的同一性。荀子之所以把"行义"看作是"兴天下同利",显然正是受墨子或后来墨家这些思想的影响。
在先秦,除了儒墨在义利观上的辩论之外,法家的义利观也值得一提。
韩非说:"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而代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净于气力。"②这是说儒家行仁义那一套并不是万应灵丹。富国强兵之策,必须符合于时势。古代乃竟德之世,所以行仁义而王,中世则靠智谋,韩非所处之今世,则需竟于气力。所谓竞气力者,那就是要尚功利,以奖励耕战,从而富国强兵。后来李斯也持此观点。
从先秦诸子的义、利之辨可以看到,随着从春秋到战国的时间推移,特别是到七国争雄的时代,在义利之辨中,经历了一个从重义轻利到义利并重,最后则出现了利重于义的发展过程。从先秦进入秦汉又如何呢?秦灭六国,归于一统,于是《吕氏春秋》又倡"贵公"、"去私"、"高义",提出了"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①的观点。这样就又把行德义提到了为国、为天下的至关重要的地位。经过秦末的农民战争,天下归汉,陆贾更明确地提出了"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先道而后利"②的义利思想,并把仁义视为高于一切的指导精神。他说:"圣人怀仁仗义,分明纤微,忖度天地,危而下倾,佚而不乱者,仁义之所治也"。"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会,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百官以义承,曾、闵以仁成大孝,伯姬以义建至贞,守国者以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臣以义平。乡党以仁徇徇,朝廷以义便便。美女以贞显其行,烈士以义彰其名,阳气以仁生,阴节以义降。鹿鸣以仁求其群,关雅以义鸣其雄。《春秋》以仁义贬绝,《诗》以仁义存亡。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书》以仁叙九族,君臣以义制忠。《礼》以仁尽节,《乐》以礼升降。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陈力就列,以义建功。师旅行阵,德仁为固,仗义而疆。调气养性,仁者寿长,美才次德,义者行方。君子以义相褒,小人以利相欺。愚者以力相乱,贤者以义相治。"①这里可以说把仁、义对于安邦定国、保民而工的作用说得淋漓尽致了,这样,从秦到汉又从重利轻义反过来转向了重义轻利。这就是董仲舒之前义利观的变迁。
董仲舒显然是在综合先秦以来的义利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有董氏儒学特色的义利观。他的义利观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如把人及其一切特性归之于天那样,他把人的好义、欲利也归于了天。由此论证了义与利同时为人所有: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② 《韩非子·五蠹》。
① 《吕氏春秋·上德》。
② 《新语·本行》。
① 《新语·道基》。
乐,体不得利不能安。②可见,义、利乃是天之生人所赋予人的,因而义与利是人人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利养其体,义养其心,无义,心不得乐,无利,体不得安。这就间接批评了只讲义而不讲利或只讲利而不讲义的两种偏颇观点。
不过,董仲舒主张义、利两有,却并不主张两者平列,更不主张利重于义,而是相反,主张义重于利。他说: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何以知之?今人有大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徇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又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暗也。人体莫贵于心者,而义养心,故身之养莫重于义者。财利可养体,不养心,所以义之养人大于利而厚于财。另外,人之行大有义而甚无利,此人虽贫贱,却仍以义行为荣:反之,人之行甚有利而无义,虽因此而获得富贵,但终则不是立死,也受其伤殃。这种道理,众民不能知,而常忘义循利,结果走上邪路,贼其身而祸其家,正是因此他认为,"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③。所以他提出了教以仁义而堤防之。
当然,董仲舒提出义养重于利,并非是绝对地不讲利,相反,他依据天志仁,人主要法天而行,从而提出了人君必须以"爱利天下为意"。他多次讲: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夏秋冬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好恶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居暖清寒暑而以变化成功也。天出此物者,时则岁美,不时则岁恶。人主出此四者,义则世治,不义则世乱。①"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天覆育万物,既化生又养成,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人主既南面而君人,亦必"兼利人","以爱利天下为意"。意即给天下人民以利益。很显然,前面所说设义制礼以堤防之的利,乃是个人的私利,这里所说为天下人民所兴之利,则是公利。所以,前者是要求人君以至庶民对个人利益的态度,即不要追逐,这就是所说义克利,后者则是对人君及大臣为政的要求,即要为民兴利,这就是所谓义生利。对于后者,董仲舒在《考功名》篇中又集中作了论述:天道积聚众精以为光,圣人积聚众善以为功。??量势立权,因事制义。故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其犹春气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之写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而制于南北。故异孔而同归,殊施而钧德,其趣于兴利除害一也。是以兴利之要在于致之,不在于多少,除害之要在于去之,不在于南北。
②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①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②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③ 《春秋繁露·玉英》。
①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② 《春秋繁露·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