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移到了神秘的自然之天的身上,然后又反转来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把从社会移到天地、阴阳、四时之间的所谓君臣、夫妻、父子关系,说成是人间君臣、夫妻、父子之间关系的根据。这样他就把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的根源归结到了自然及神秘的"天",将"三纲"神秘化、神圣化、永恒化和普遍化了。这显然是对于他从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演义出自然之天的封建人伦关系逻辑的颠倒。他对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这种论证是极端荒唐的,然而这却可使统治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也可以此欺骗和麻醉劳动人民,使其谨遵"三纲"对人们规定的行为规范,维护封建剥削制度。这就是董仲舒把"王道之三纲"归因于"天"的原委和缘由所在。"三纲"的具体内容,从上面的引文来看,简单地说就是:君使臣事、夫主妻助、父生子养。对此,后来的《白虎通·三纲六纪》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说:"何谓纲纪?纲者张也,纪者理也,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综合起来,"三纲"的涵义有以下两点:第一,君臣、父子、夫妻三种人伦关系为一切其他社会人伦关系的纲,此三纲一举,即可"张理上下,整齐人道","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第二,在君臣、父子、夫妻的人伦关系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下面就逐一作一简略说明。
"君为臣纲"。此纲为二纲之首,是最重要的一纲。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此纲主要是把皇权神化和宣扬绝对的忠君思想。这种论述很多,几乎到处都是,这里试举几例。如董仲舒在《天地之行》篇中,把君臣比作天地,指出:天地之行美也。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阴阳而降霜露。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也,见其光所以为明也,序列星所以相承也,近至精所以为刚也,考阴阳所以成岁也,降霜露所以生杀也。为人君者其法取象于天也。故贵爵而臣国,所以为仁也;深居隐处,不见其体,所以为神也;任贤使能,观听四方,所以为明也;量能授官,贤愚有差,所以相承也;引贤自近,以备股肱,所以为刚也;考事实功,次序殿最,所以成世也;有功者进,无功者退,所以赏罚也。是故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君执其常为一国主。这里就把一国之君比之于天,其法也取象于天。天有尊、贵、神、明、仁、刚之美行,君亦应取法于天,效其所行,为一国之主,因而也就具备了仁、神、明、刚及尊贵之性。关于地、臣,他又说:地卑其位而上其气,暴其形而著其情,受其死而献其生,成其事而归其功。卑其位所以事天也,上其气所以养阳也,暴其形所以为忠也,著其情所以为信也,受其死所以藏终也,献其生所以助明也,成其事所以助化也,归其功所以致义也。为人臣者其法取象于地。故朝夕进退,奉职应对,所以事贵也;供设饮食,候视疢疾,所以致养也;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为忠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伏节死(义)难,不惜其命,所以救穷也;推进光荣,褒扬其善,所以助明也;受命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是故地明其理为万物母,臣明其职为一国宰。①这里就又把臣比于地,其法亦取象于地。地之位卑,职在事天之尊;臣①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之位下,职在事君之贵。因此,臣需法地尽忠信于君,朝夕应对,舍命救穷,扬善助明,宣恩助化,归德致义。类似于上述,他在《五行对》篇中讲到"地之义"时又指出:"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命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有至义,其孰能行此。故下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忠臣之义??取之土。"这即是说,臣之事君,如地之事天,虽勤劳而致功,亦不敢有功名,必将名一归于天,臣亦必将名一归于君,这才称得上"大忠"、"至义"。
为了说明君为臣纲的思想,他还把君臣进一步比作人之心体及天之阳阴。
一国之君,其犹一体之心也,隐居深宫,若心之藏于胸;至贵无与敌,若心之神无与双也。??是故君臣之礼,若心之与体,心不可以不坚,君不可以不贤,体不可以不顺,臣不可以不忠。②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主也。??天下之三王,随阳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阳而序位。??而[不]当阳者臣子也,当阳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阳为位也,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③这即是说,君之与臣,君如心、如阳,至贤至贵至尊,而臣则如体如阴,至忠至顺至卑,而这也是所谓"天制"。
正是根据上述臣对君的绝对忠诚原则,为了维护君主的尊严和威望,他竟提出了如下的虚伪至极的要求:《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①《春秋》之义,臣有恶,君名美。故忠臣不显谏,欲其由君出也。《书》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年,尔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此为臣之法也。②这就是要臣子把自己所做的好事、成功之事,都归功于人君,宣扬人君的仁德和善政;而如果做了错事或者失败之事,则要自觉承担责任,使人君的名誉不受损害;至于有了什么善策,则要入内献策于君,然后自己则在外颂扬此计"惟我君之德"。总之,善事、好事都要归于人君,而臣子则要承担恶名,否则,如果臣子在外有贬损人君的言行,在董仲舒看来,即该当处死:"人臣之行,贬主之位,虽不篡杀,其罪皆宜死。"③这就是所谓"君为臣纲"所张扬的忠德。
"父为子纲"。这一纲的中心是宣扬封建的孝道。董仲舒虽把此纲排在首纲之次,但却把此纲看作是贯彻首纲的基础或前提。
这一思想在孔子那里其实早已有了。例如孔子说:"孝慈,则忠。"①孔子的门徒有子也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孔子和他的门生在这里就把孝与忠联系起来,并认为孝为仁之本,能孝梯,即不好犯上,不好犯上,则无"作乱"者,这样就可以巩固封建统治了。《孝经》也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孝为"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以②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①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② 《春秋繁露·竹林》。
③ 《春秋繁露·楚庄王》。
① 《论语·为政》。
② 《论语·学而》。
孝事君则忠",故此,"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大戴礼记》更进了一步,把许多道德原则,如庄、忠、敬、信、勇等,都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③《孝经》和《大戴礼记》中的这些思想,显然也把孝放到了极端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都肯定了孝与忠的关系,以孝事君则忠,不忠则亦非孝。正是因此,在判刑上,也以"不孝"为五刑之最。
董仲舒有关"父为子纲"思想的论述,无疑继承了上述有关孝的思想,并作了发挥。例如据《五行对》篇载,当河间献王问:"《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何谓也?"董仲舒答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生,其于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①之道也。
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日,夫孝者,天之经也。"上面就是孝的"天之经"。关于"地之义",即前面所引用的"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一段。在这段话之后他接着说:"土者,火之子也。
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此谓孝者地之义也。"从这两段话可知,董仲舒把父为子纲之孝德亦归于"天"。"天"有五行,渭木火土金水。五行又与四时相配,由此便有了父生子长、父长子养、父养子成的父子授受续行的"孝"德。为人子者,如土之事火,续父之所为,而不与父分功名,一切功名皆归于父。否则,如子不遵行孝德,便被认定为犯罪,如《顺命》篇所说:"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由此表明,"父为子纲"与"君为臣纲"乃是彼此相通的,它们是维系封建社会制度的人伦关系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并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专制。这两个方面最集中地表现,就是董仲舒一再鼓吹的土德、地义。土德表现于君臣,就是忠德,表现于父子,便是孝道。以孝事君便是忠。故此他说:"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五行者,孝子忠臣之行也。"②。何故如此呢?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封建社会,国家就是家庭的扩大,而且除了这种封建的家庭关系,再无别的关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正好表明了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性质。董仲舒的论述不过是为它进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授受关系:"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①;"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②这就表明,在封建社会,人们之间所存在的就是逐级授受的封建宗法关系。一个家庭,③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① "人"字下似漏一"子"字②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①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② 《春秋繁露·顺命》。